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word版料下载06 > 正文
编号:11691535
心理治疗总论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3kb)。

    心理治疗总论

    全国五年制统编教材《精神病学》第四版 赵旭东

    第一节 概 述

    一. 心理治疗的概念

    (一)定义--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interaction)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治疗师的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及特意安排的情境,可以使病人或来自普通人群的"咨询顾客"(client)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心理治疗能够对躯体内的过程产生影响,基础在于,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尤其是与治疗性咨询 (therapeutic counseling)在很大程度上互相重叠、相通,助人的目的、机制大同小异,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一般而言,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对象各有侧重--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临床病人,而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普通咨客。不过,有时要区分此二类服务对象并不容易,可以下临床诊断的人可能不认为自己是病人,而自以为只需要咨询服务的人实际上需要力度大、系统化程度高的治疗。另外,有的治疗流派认为,治疗师把求助者当"病人"看待,可能会强化本人和其周围的人对于病态的注意,以及相关的负性情感体验,以致产生所谓的"标签效应",不利于康复,故提出要故意模糊病人与咨客的界限。

    与其它医疗技术相比,心理治疗与社会人文学科有更紧密的联系,到现在也还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和理论。但正规心理治疗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编造和施行的。Corsini将心理治疗定义为"基于科学的艺术",意指它既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技术,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创造性助人活动;除了因其与普通人的生活及人伦密切相关而有很强的日常性、世俗性以外,其实施还要符合科学(尤其是医学、心理学、语言科学)、社会文化(主要是伦理、法律)的规范。

    (二)心理治疗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性的疗病法是最古老的疗病法,其诞生早于药物和手术。利用心理机制治疗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巫术(witchcraft)和各种民间疗病健身术(healing)。古今中外大多数民族都有此类与心理影响和人际操纵(psychological influence and interpersonal manipulation)相关的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人际之间、心理过程之间及心身之间的互动规律,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一些传统的、民间的疗法在民间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市场,有时甚至还会成为在现代社会中颇有影响的"流行疗法"。但这些方法与建立在心理行为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心理治疗相比,缺乏严格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依据,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足;部分方法有神秘主义、超自然的色彩,或盈利、传教、结社的功利目的明确,容易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社会问题,成为有害疗病术。

    迄今为止,心理治疗已有300多种流派,大多数可以纳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系统论这四大主干体系。这些体系均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实证依据和操作技术规范,但在运用于实践时又根据临床情况而有很大的灵活性。我国医务人员和其他精神卫生相关人员对这些流派的主要理论已有一定认识,临床上也在越来越多地运用。

    (三)心理治疗的形式及主要流派

    本章将从全科医师、综合医院各专科医师的临床角度,重点介绍超越流派,比较具有普遍实用性的两大方面技术--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与促进变化的技术。因此,不再详细介绍各个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此方面的内容,参见《医学心理学》教材中有关章节),以下仅作简要概括:

    1. 按治疗对象分类:

    (1) 个别治疗(individual therapy):以单独的患者或咨客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多数治疗或咨询采取治疗师与求助者进行一对一访谈的形式。

    (2) 夫妻治疗(couple therapy)或婚姻治疗(marital therapy):以配偶双方为单位的治疗。可以视为家庭治疗的一种形式。重点处理影响婚姻质量,引起心理痛苦的各种问题,如夫妻关系、性问题。

    (3)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以家庭为单位的治疗。核心家庭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系统,其中发生的频繁而紧密的人际互动,与个体的精神卫生状态密切相关。所以,该类治疗多以核心家庭为干预目标。但由于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必要时,家庭治疗师还邀请核心家庭之外的大家庭成员参加治疗,甚至会涉及到家庭外的社会大系统的人员如教师、朋友等。

    (4) 集体治疗(group therapy):以多名有相近似问题,或对某一疗法有共同适应证的不同疾病的患者为单位的治疗。按照系统论"总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论点,集体治疗不是个别治疗的简单相加,而是与家庭治疗一样,重视群体成员构成人际系统后产生的"群体心理动力学"现象,利用人际互动来消除病态,促进健康。

    2. 按学术思想分类:

    (1)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therapy)及心理动力性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经典精神分析是在19世纪90年代由弗洛伊德(S. Freud)创立的,其特征是对于人的潜意识和人格发展,提出了内容十分丰富、复杂的一套心理动力学学说。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可能性,精神分析学说到今天也还未成为公认的科学理论。但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心理治疗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流派;无论是心理治疗的理论还是技术,都深深地受其影响。

    经典的精神分析因耗时太多而不再流行。近40多年以来,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短程治疗(brief-therapy)较为普遍,理论、操作技术和治疗安排、疗程与经典精神分析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思想仍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统称为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

    (2) 行为-认知治疗(behavioral-cognitive therapy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治疗,主要以巴甫洛夫(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通过奖赏或惩罚的体验,分别 "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行为。因此,治疗的任务是,设计新的学习情景,使合意的行为得到强化、塑型,使不合意的行为得到弱化、消退。在提出行为主义的早期,这些理论观点主要是基于对实验动物的观察,所以只强调外界刺激(stimulus)与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反应(reaction)之间的关系,简化为"S-R"模式。后来人们注意到,人作为受刺激客体(Object)所具有的内在心理过程,如认知过程,在由外来刺激引起行为反应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S-O-R模式);适应不良的或者病态的行为之所以形成并维持下来,与一些非理性观念或推理方式有关,如"非此即彼、以偏概全、情绪化、灾难思维"等思维歪曲。 因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