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秘方单方名方录 > 正文
编号:12307054
名医名方.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4kb)。

    肠疡宁合剂

    幸良诠简历

    幸良诠,1945年11月生,江西省赣县人。1969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江西省湖口县中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兼任江西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九江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口县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医临床33年,熟谙经典,融会中西医理论,注重临床实践。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治法灵活多变,组方崇尚"兵不在多而在将勇"的法则。擅长治疗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腹水、结肠炎、风湿病和儿科疑难病症。研制了"益心颗粒"用于治疗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系统阐明了中医肠道给药的理论,研制了中药直肠点滴法。在全国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参与编写《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医集辑要?儿科常见病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等7部医学著作。1997年被评为九江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被授予江西省名中医。

    组成:黄连1.2g,细辛2g,葛根12g,黄芩10g,木香10g,炒山楂30g,柴胡10g,炒地榆15g,白芨20g,功能:清热燥湿,疏肝运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

    用法:上药加清水600ml,浸泡20分钟后文火煎30分钟,用纱布过滤后浓缩取药液300ml,分早晚各1次直肠点滴。10天为1疗程,一般2~4疗程。

    直肠点滴操作方法:用一般静脉输液器,将药液倒入静脉输液用滴瓶中,惟针头换为导尿管。成人用药液150ml~400ml,小儿酌减,药液温度控制在42℃以下即可点滴。点滴前嘱病人解大便,或行清洁灌肠,以利药物吸收。病员取左侧卧位为好,也可仰卧、俯卧或右侧卧。先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将导尿管前端涂以液状石腊后插入病人肛门内,成人约入10~20cm,小儿约入5~15cm,用胶布固定后即可开始点滴。根据病情控制点滴速度,一般每分钟30~60滴。点滴结束后,拔出导尿管静卧10分钟即可随意活动。高月妊娠者慎用。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属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其病因复杂,大多因情志所伤,肝气横逆克害脾土;或饮食伤脾,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而腹痛、泄泻,或腹泻便秘交替而作等。本病的特点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与细辛相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之兼金散,原为治口疮而设,其"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临床治疗口疮及各种痛证疗效甚好。山楂活血化瘀,且炒山楂、葛根、柴胡三药相配可运脾升阳,疏肝理气;黄芩清热燥湿;木香理气止痛;炒地榆、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全方清热燥湿,疏肝运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临床运用:湿热偏重者加白头翁、秦皮;肝盛脾虚者加防风、白术;脾肾亏虚者加黄芪、补骨脂;腹痛尤甚者加徐长卿;便秘者加草决明。B16.3

    名医名方:通脉定眩汤2003。3。10

    魏发善简历

    魏发善,男,1939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任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分会理事,湖北省中医内科学会常务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

    自1963年武汉中医学院毕业后,即从事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临床工作10年,有效地诊治了大量病人,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73年调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神经研究室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年。在长期的工作中,精于中医基础理论且勤于临床实践,擅长于中医内科与精神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疗,临症时能将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有机结合,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好评。主持和参加"痛复康治疗癫痫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主编《中医内科护理学》,合著《中医内科证治精要》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8篇。

    组成:天麻15g,钩藤15g,葛根15g,川芎15g,鸡血藤30g,白术10g,泽泻20g,半夏10g,山萸肉15g,黄芪20g,枸杞15g,何首乌15g。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1月为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中医"眩晕病"范畴。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经有关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焦性、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还原黏度比、血小板聚焦率,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通过降低血管阻力而扩张血管。临床观察本方能增宽椎动脉管径,提高椎动脉血流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为本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提供了客观依据。

    加减运用: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复加党参;肝肾不足明显者,重用山萸肉、枸杞、何首乌;肝阳偏亢者,重用天麻、钩藤,复加石决明;痰浊甚者,重用半夏、白术、泽泻;血瘀明显者,重用鸡血藤、川芎、葛根,复加桃仁;兼头痛者,重用川芎,复加白芷、茺蔚子;兼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兼失眠者,加酸枣仁、茯神、夜交藤。 B16.

    名医名方:通络复瘫汤

    邱幸凡简历

    邱幸凡,男,1944年1月出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中医学院中基(内经)教研室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级重点学科--内经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老年医学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湖北省知名中医及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理论上精通内经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上擅长治疗呼吸、神经系统疑难杂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1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理论研究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和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4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