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3.05
编号:78904
国人迫切需要提高文明素养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5日 生命时报 2019.03.05
     编者的话:人们腰包如今鼓起来了,科技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但国人文明素养进展步伐却显得缓慢,高铁霸座、乱穿马路等新闻屡见不鲜。两会前夕,《生命时报》发布网络调查,以了解大众心目中“国人最应注意的文明素养问题”(共2138人参加,结果见下方图表),并就此采访了两会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宇飞

    随地吐痰要当成病来治

    国人文明素养比过去提高了不少,但很多地方仍能看到满地痰渍。吐痰事小,健康事大。一口痰吐在地上,不但举止不文明,痰液中的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会随空气传播给他人,导致流感、肺结核、气管炎、肺炎、麻疹等数十种疾病。

    建国70年了,随地吐痰仍未杜绝,与个人行为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相比国外,我国总体空气质量差些,呼吸系统就容易“生痰”。从中医角度来看,肺脏、脾胃和肾脏等都能生痰,而目前与这些脏器相关的慢性疾病高发,容易导致多痰。身体素质提不上去,文明素养也会跟着下滑。多年来,人们一直把随地吐痰视为文明素养缺失,事实上,健康人不会总有痰要吐,因此“吐痰”还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积极治疗。
, 百拇医药
    杜绝随地吐痰,环境治理不能停,若人人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吐痰现象也会减少。还要提高公众对随地吐痰的科学认识。总想吐痰的人要及时就医,若患了咳痰喘类疾病,建议随身携带纸巾,将痰液包好后再丢到垃圾桶里。对屡教不改的人,除了加大处罚外,还要帮其建立羞耻心。随地吐痰和随地大小便的性质一样。建议通过组织活动和宣传标语,以幽默、婉转、感性的话语,让想要吐痰者三思而行,主动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这样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杨晓雪

    敬畏山水,文明出行

    国民素养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在文明出行方面也应有所要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区位,让云南成为近几年大众最喜爱的旅行目的地之一。然而在多年的环保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徜徉在山水之间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乱扔垃圾、破坏树木水源等现象很常见,文明旅游素养亟待提高。
, 百拇医药
    今年两会,我赞同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对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旅游城市来说,首先要建立城市来访人数预警提醒机制,防止社会服务或环境过劳。其次要适当对景点访客限流,如在旅游高峰期采取景区预约制度。最后要加强宣传科普。

    个人素养方面,我呼吁以下两点:一是敬畏山水。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的注意事项,遵守当地环保规定,尤其不能忽略景区安全提示,如“湖泊边禁止游泳、钓鱼”“未开放景区,禁止入内”等。二是文明出行。无论是在发达的大城市,还是风光独好的生态景区,都该保持良好的素质水准,听从他人善意的劝导。例如,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有意识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节约用水用电,外出少用纸杯和一次性塑料瓶,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提高文明出行素养和环境保护觉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修炼和濡养,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 百拇医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

    文明就是不损害他人权益

    很多人把不文明行为归结为素质缺失,但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因为不懂尊重他人权益。随地吐痰侵犯他人健康权,闯红灯、霸座则危害公共安全,这些都是为了私利侵犯公德。

    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有四点值得反思。第一,传统文化有局限。国人“家国天下”思想很重,却缺乏在公共场合与人打交道的教化。即便是长幼有序、孔融让梨的教诲,也多是发生在熟人社会。多数人没有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如此便会造成“施害者”肆无忌惮,“受害者”主动认栽的窘境。第二,“全人教育”薄弱。当前教育过度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了公共道德与权益观念。第三,执行不力。比如,对高铁霸座类似案件本应严厉处置,却好言劝阻,无法体现执法的威慑力,自然不能对类似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第四,“法不责众”意识尤甚。大多数人抱着侥幸心理和从众心态,很难形成社会文明氛围。
, 百拇医药
    提高文明素养,短期来看,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违规违法成本,选择危害性大的案例作为“负面典型”,重点惩治。长远来看,要强化中小学的“全人教育”,增设相应课程。对外来务工人员或临时到访者,相关部门要引导其了解城市基本规章制度、风俗人情、风险提示等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

    控烟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文明素养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以吸烟为例,其危害性众所周知,《柳叶刀》刊文指出,吸烟是造成我国人民死亡的第二位危险因素,二手烟亦然。可见,培养控烟意识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上百个国家吸烟率下降的同时,我国烟民数量和烟草消费量却不降反增。为此,国家采用了一系列控烟措施。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维护全民健康、实现国家长远目标出发,把控烟作为领导干部带动全民奔小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惜,《通知》印发5年有余,政府办公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依然很高。去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认真落实《通知》的建议,通过一年的观察,我发现情况依然堪忧。我呼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良好的示范形象。各地还应完善监督机制,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

    控烟除了政策落地和宣讲教育外,还要采取一些措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在烟盒上印制大而明确的、说明烟草使用有害后果的警示图形和文字。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但目前境内烟盒的警示作用较弱。境外烟草包装不仅有明确的危害提示语,还有如发黑的肺叶、脑出血等警示图片。这是有效又直观的健康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百拇医药(高阳 徐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