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
编号:10447742
中药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148-02

    急性胰腺炎(AP)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预后凶险,已为临床医师所重视。1999年4月~2003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68例AP,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均为住院患者。患者诊断按文献 [1] 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5.5岁,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4例,胆囊结石8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4岁,平均49.5岁,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结石5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善宁),抗炎,补液及止痛。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8~12h均给予中药内服。中药根据辨证分型,以自拟胰腺炎方加减。(1)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选清胰Ⅰ号,柴胡、黄芩、白芍、元胡、川楝子、大黄(后下)、芒硝等。(2)肝胆湿热型,以清化湿热和解毒为主:选胰腺Ⅱ号,龙胆草、连翘、栀子、木香、白芍、大黄等。(3)脾胃湿热型,以清热解毒为主:选清胰Ⅲ号,栀子、连翘、赤芍、黄连、虎杖、大黄、芒硝等。以上各方依据病情,发热 重者加金银花;呕吐重者加代赭石、半夏;黄疸者加茵陈。中药煎剂100ml,胃管注入后闭管2h,每日2次。
, 百拇医药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发热),体征(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尿淀粉酶,肝功及肾功),以及胰腺的B超及CT的形态学改变。

    2 结果

    两组患者有关观察指标的比较,见表1。治疗组在缓解腹痛、腹胀及降低血尿淀粉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ˇ P<0.01, △ P<0.05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天。两组均无因胰腺坏死或腹腔渗出较多而手术。两组各有3例在胰腺炎好转后行胆囊切除术。两组均无死亡。出院时CT提示合并胰腺周围积液者,治疗组2例,对照组8例,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AP的治疗方上提出了“个性化”的治疗的原则。即依据不同病人的发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胆源性或非胆源性,是否合并胰腺坏死等提出针对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而应用中药的辨证论治,也符合了这一原则。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将AP分为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及脾胃实热型。应用中药配方达到腑通,热清,瘀除,毒祛之功能。AP的预后凶险主要表现在其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而有效的治疗SIRS是改善AP预后的关键。而对SIRS的防治焦点在于拮抗内毒血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而诸多研究表明, 中药在治疗由胰腺引起的SIRS方面有许多西药不能替代的作用。大黄、黄芩具有保护胃肠道粘膜屏障,改善胃肠道动力并预防肠道细菌移位;并且具有抑制胰酶激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2,3] 。而芒硝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功能增强,加强抗炎作用。而柴胡、木香具有疏肝理气,以助泻下之功。龙胆草、茵陈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诸药相伍,抑制肠道内毒素的吸收,恢复胃肠功能,促进炎症消散。这些是西药在AP的治疗中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中药在治疗AP中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

    2 崔乃强,赵琪,葛智慧.通里攻下对急腹症所致MODS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2(5):315-320.

    3 钦丹平,周京德,朱曙乐,等.大黄对急性胰腺炎腹痛的止痛作用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5):301.

    作者单位:110032沈阳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

    (编辑守 中),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