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769
假如生活在唐朝.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8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6页
第28页
第34页
第129页

    参见附件(2074KB,242页)。

     假如生活在唐朝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籍,书中以生活在唐朝为主要内容,为读者介绍了唐朝这个时代的生活习俗,书中考证严谨、语言幽默,内容页非常精彩。

    内容介绍

    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有数不清的外国人曾定居于此;唐代同样是个保守的朝代,一到晚上就要执行严格的宵禁。要想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貌,还要翻阅浩瀚的史书典籍。本书考订清楚翔实,语言风趣幽默,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本书力求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以尽可能轻松的语言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唐朝。

    作者

    沈清婵,曾用笔名清君侧,编剧,作者。喜读历史,文风风趣幽默,深受读者喜欢。已出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传》

    图书主目录

    第一篇 话不能乱说,名字也不能乱起

    第二篇 为何我的口中常流口水,因为我对这儿的食物爱得深沉第三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喝完美酒顺走杯

    第四篇 茶都不喝,你是不是唐朝人啊?穿越过来的吧!

    第五篇 后天美女,其实很简单哦

    第六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代住房不简单

    第七篇 莫问行路有多难,亲自试试就知道

    第八篇 科举毁一生,落榜穷三代

    第九篇 喝点墨水,做个唐朝文艺青年

    第十篇 人情世故要懂得,红白喜事才能吃得开

    第十一篇 唐朝的宗教文化

    第十二篇 唱K蹦迪,穿越一样high翻天

    第十三篇 没事别犯法,进去了可没人保你出来

    第十四篇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了怎么办

    假如生活在唐朝截图

    前言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穿越梦,它是我们心里关于历史、关

    于未来的想象与追寻。清朝穿越者太多,电视上天天播,早已

    经不新鲜了,况且去了还得剃头,你好不容易洗剪吹出来的发

    型可就毁了。穿越到秦汉的话,别的不说,认字就会难倒你。

    要不,你去唐朝看看?穿越到唐朝的几大理由:一、作为我国

    古代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你至少在有资金的情况下能吃好

    喝好睡好玩好;二、作为我国古代最开明开放的朝代之一,你

    完全不必担心姑娘们裹得严严实实没有看头。当然,穿越到唐

    朝的好处还有三四五六七八九,等你到了唐朝自己去慢慢发现

    吧。

    给自己取个炫酷的唐朝名字,不用考虑身材地吃成一个胖

    子,去酒馆里堵李白要个签名,尝尝口味“独特”的唐朝茶,化个妆梳个头换身新衣裳去约帅哥,买房置地娶媳妇,在宴会

    上看外国姑娘唱唱歌跳跳舞,去科举考场上和未来的官老爷们

    一起考试,去皇宫和皇帝一起尝尝御膳,去最繁华的长安西市

    开间小店,去旅店里住一晚总统套房,去喝一喝唐朝的喜酒,领一领唐朝的退休工资……

    把你脑海中现实中的烦恼挪走吧,给我们的穿越之旅留出

    一张时空车票的位置。带上激动和期许,甩掉不安,做好水土

    不服、审美无能的准备,我们一起穿越吧。带着这本穿越“小

    贴士”,翻开它,你可以快速找到唐朝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介绍,有助于快速融入唐朝社会,找个好工作,娶个胖而

    美的姑娘,弄个一官半职,在千年前走上人生巅峰。

    准备好了吧?穿越之旅正式开始!目录

    封面

    扉页

    前言

    第一篇 话不能乱说,名字也不能乱起

    第1章 起名要避讳,你得注意!|避讳学问

    第2章 名字入乡随俗是正理|取名之道

    第3章 见人称呼不能乱叫|称呼问题

    第二篇 为何我的口中常流口水,因为我对这儿的食物爱得

    深沉

    第1章 米食与面食的主食之争|唐朝主食

    第2章 就算到了唐朝,也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烧尾宴

    第3章 胖美女就该嘴不离食|水果与其他零食

    第4章 狗仔在哪里?我在跟皇帝一桌吃饭呢!|宫廷饮食

    第三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喝完美酒顺走杯

    第1章 小二,来壶酒!来壶什么酒好呢?|酒种类大观第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姬之笑也|酒姬与酒令

    第3章 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文人的诗酒情结

    第四篇 茶都不喝,你是不是唐朝人啊?穿越过来的吧!

    第1章 茶是凡人的琼浆玉液|茶的保健价值

    第2章 茶之道,非常道|茶道文化

    第3章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好瓷|茶与瓷器

    第五篇 后天美女,其实很简单哦

    第1章 不爱红装爱胡装|胡服的流行

    第2章 相公,把你的衣服借我穿一天呗|女子的男装偏好

    第3章 起早贪黑就为了梳个劳什子发髻,容易吗我?|女子

    发型

    第4章 化妆术学起来,淡妆浓抹总相宜|化妆的学问

    第六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代住房不简单

    第1章 皇宫五星级,官邸三星级,咱民居也是个两星级|各

    阶层住房

    第2章 买房不看广告看风水|关于住宅的风水第3章 需要装修吗?长安皇家设计学院为您服务|房屋装饰

    第七篇 莫问行路有多难,亲自试试就知道

    第1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你得有通关文牒|道路桥梁与关

    口

    第2章 出行全靠两条腿?你当你去取经啊|交通工具

    第3章 有床你就睡,在路上哪有那么多讲究|驿馆与旅店

    第4章 收好这首诗,想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文人的送别

    第八篇 科举毁一生,落榜穷三代

    第1章 状元第一步,上个好学校|学校与教育

    第2章 求谒都不会,还想当官?|士人求谒

    第3章 落榜了?别沮丧,有人连续落榜六十多年呢!|科举

    考试

    第4章 入世不成,出世一样能活得好好的|出世之风

    第九篇 喝点墨水,做个唐朝文艺青年

    第1章 不会作诗怎么和姑娘搭讪啊?|唐诗

    第2章 文房四宝,好好陪少爷在书房读书|笔墨纸砚及书房

    布置第3章 挥毫泼墨是文艺青年的必备技能|绘画与书法

    第十篇 人情世故要懂得,红白喜事才能吃得开

    第1章 规矩都不懂,还想在唐朝娶媳妇?|婚礼习俗

    第2章 婚不能乱结,搞不好要蹲大牢!|礼法禁忌

    第3章 人分三六九,丧葬也得分等级|不同阶层的丧葬

    第4章 参加完葬礼就完事了?不!还得守孝三年|守丧

    第十一篇 唐朝的宗教文化

    第1章 佛祖很忙|佛教文化

    第2章 小道这有颗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只要998哦!|道

    教文化

    第3章 掐指一算也叫占卜?你得会烧乌龟壳|占卜与相术

    第十二篇 唱K蹦迪,穿越一样high翻天

    第1章 一唱一跳,声色俱全|歌舞文化

    第2章 唱乏了,跳累了,舞台上来点新鲜的|戏剧与杂技

    第3章 下棋与赌博|博弈文化

    第4章 别宅啦,外头玩去吧!|体育运动第十三篇 没事别犯法,进去了可没人保你出来

    第1章 法律无情,还是乖乖做个良民吧|唐朝法律

    第2章 原来牢饭不好吃|监狱制度

    第3章 珍爱生命,远离酷刑|唐朝的刑罚

    第十四篇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了怎么办

    第1章 当了大半辈子公务员,也该歇歇了|致仕制度

    第2章 有困难,找政府|养老制度

    第3章 老弱病残别担心,和尚尼姑照顾你|民间慈善机构

    第一篇 话不能乱说,名字也不能乱起

    起名是件容易事?太天真了!你到了唐朝,人生地不熟

    的,要是名字还犯了人家的忌讳,那就太悲剧了。光不出错还

    不行,你这名字还不能太另类了,不然是会被视作奇葩的。有

    了靠谱的名字还不行,叫人也不能叫错了。第1章 起名要避讳,你得注意!|避讳学问

    你穿越到了唐朝,先别急着嘚瑟,找一墙角旮旯蹲好,眼

    前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急需思考:你在唐朝叫个什么名字呢?

    穿越有风险,起名需谨慎。为了保险起见,本名肯定是不

    能用了。没想到,刚来唐朝姓名权就得不到保障了。你也别不

    高兴,多大点事?人在江湖飘,哪能没名号?再费点心思想个

    名号不就得了。

    王二狗、李麻子这样土的名字你肯定不乐意,李白、杜甫

    这样的重名又重得毫无自知之明,还是想个普通的名字做个普

    通人吧!不过你可得注意了,在唐朝可不是什么字都能被你拿

    去做名字的,你得避讳。

    避讳分为两种:避国讳和避私讳。

    避国讳指的是避当朝天子以及往上数祖宗七代的讳,假如

    你在写字、起名时脑袋短路犯了国讳,那可是对君王的大不

    敬,是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的。根据《唐律·职制律》的规定,官员上疏奏事的时候要是误犯了国讳,受杖刑八十;口误以及

    写文书的时候误犯了国讳,要被鞭打五十下;名字犯了国讳的

    人,要劳役三年。更夸张的是,因为唐朝皇族姓李,为了避

    讳,执政者下达了一个禁止捕鲤的通令,鲤鱼不仅不会被捕

    食,甚至还被尊称为“赤鲟公”,真是沾了名字的光啊!那么有哪些字是国讳呢?你可得记牢了,最好拿个小本本

    记下来:昞、渊、世、民、治、弘、显、旦、隆、基、亨、豫、诵、纯、恒、湛、涵、昂、炎、忱等字,记住了,这些字

    的同音字也是国讳,遇见了要么用其他意思差不多的字代替,比如“民”改成“人”,柳宗元《捕蛇者说》里最后一句里

    的“人风”,就是“民风”的意思。而在人名中因为避讳而改

    字的例子就多少有些尴尬了:隋朝有员大将名为“韩擒虎”,为了避李渊祖父的讳,人们在写其名字的时候就得写成“韩擒

    兽”。要是不想强行改字也没关系,你可以在写那个字的时候

    缺笔或者干脆把那个字用空白代替,甚至可以在空白处写

    个“讳”或者“某”来代替你避讳的那个字。

    避讳的另一种类型是避私讳。在唐朝,人们需要对自己祖

    上三代避讳,以显示对祖宗的尊敬。举个例子吧,唐朝的著名

    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

    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他的母亲名叫

    海棠,因为这一点,杜甫这一辈子也从没写过海棠诗。

    不过私讳于你是没什么关系的,毕竟在唐朝,别人连你是

    谁都不知道,更别说你的祖上三代了,你想避讳也够不着。你

    只需要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要犯了朋友、上司、尊长的私讳

    就行了。别让唐朝人觉得咱现代人没有礼貌。

    行了,弄清楚了避讳是怎么回事,你基本不会因为这个犯

    什么错误了。蹲那么久腿都麻了,赶紧起来吧,你可以在大唐

    的土地上边熟悉环境边继续想想名字。第2章 名字入乡随俗是正理|取名之道

    你在长安城的街道上闲逛,也没瞅见多么繁华的景象,满

    眼所见不过是房子,房子,房子。原来,你走到了坊里。长安

    城被三十八条街道切割成一百多个坊,相当于今天的住宅小

    区。

    要是碰巧遇上个出来倒夜壶的居民,你就扯住了问问,现

    在是什么时辰,步行去东西市要怎么走,需要走多久。人家多

    半会热心地一一回答你,还会强烈推荐你去西市逛逛。西市是

    长安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位于城西。而东市虽然也是

    商业聚集地,但是由于城东大多住着长安的贵族官僚,人家不

    差钱,所以东市出卖的东西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普通百姓买

    不起,自然就不往这跑。因此西市才是整个长安城里最繁华的

    地段。用现在的话说,那可都是黄金商铺啊!

    按照坊间百姓的指示,你踩着泥土路往西市走去。

    可别光顾着埋头走路,你的唐朝名字还没有想好呢。先从姓开始,你要是想用自己祖宗的姓那是再好不过,因

    为不管是在唐朝还是在现在,改姓表示离开本宗,如果不是必

    要的情况,一般人是不会轻易改姓的。那么哪些是“必要的情

    况”呢?唐朝的皇帝有赐姓的爱好,喜欢把李唐王朝的国姓赐

    给功勋卓著的臣子,以表示对其的嘉奖与恩宠。比如唐代著名

    的政治家、军事家李 ,原姓徐,因功勋卓著被唐高祖李渊

    赐姓李。

    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那就是一些犯了罪的人会被勒令改

    姓。例如武则天最痛恨的两大情敌、历史上著名的王皇后和萧

    淑妃,就在与武则天斗争失败后被勒令分别改姓为“蟒”氏

    和“枭”氏。其他还有一些非必要情况,比如少数民族在汉化

    过程中改了姓,但这种情况不太常见。

    所以,你还是该姓什么姓什么吧。

    再来说说名字,正所谓入乡随俗,你最好了解一下唐朝人

    起名的习惯,这样你想出的小号才会毫无违和感。

    想必你一定记得,语文课本上的古诗下面的注释:某某,唐代诗人,字某某,号某某。拎个大典型出来:李白,唐代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再拎一个:杜甫,唐代诗人,字子

    美,号杜陵野叟。继续拎: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

    好吧,你明白了吧?诗人约等于“事儿人”,称呼都得那

    么多。在唐朝,名是名,字是字,大多不是自己起的。名和字也就算了,诗人们自己还得整个别号出来。起的人多了,也便

    形成了风气,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给自己起别号。虽然

    你从小就背唐诗三百首,但你穿越过来可不是为了抢人饭碗

    的。既然作诗不是你的营生,那咱就不费那么多事,规规矩矩

    想个名字完事。

    那么,字和号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说说字,从名的含义派

    生出的另一个符号就叫作“字”。字是从名儿上派生出来的,它对名儿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那么为什

    么要取字呢?这是因为名是父亲起的,是孩童时期用的,长大

    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用作平辈之间

    互相称呼。而号最初是山间隐士们发明的,他们不仅要把自己

    藏起来,还要把真实姓名也隐藏起来,自己另取一个名字来指

    代自己。相对于名和字来说,号要随意得多,想怎么起就怎么

    起,想起多少就起多少,而且可以随便改。于是,号就变成了

    文人雅士们表现个性的产物。

    如果你是个姑娘,那大可以取个叠字名儿。就像崔莺莺、关盼盼、张好好这样的。当然,叠字名可不是姑娘们的专利,唐朝的男子取叠字名的也很常见,这在唐朝是很流行的。

    如果你是个24K纯爷们儿,你也可以给自己取个姑娘的名

    字。别担心,在唐朝,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因为这是唐朝一个

    小小的时代特色。唐朝有个大将军叫李君羡,战功赫赫,英勇

    无敌。可你知道他的小名叫啥吗?竟然叫五娘!好了,别笑

    了,唐朝取女性名字的男子多了去了,你一个个地笑得笑到什么时候?你自己也可以叫个“小花”“小翠”什么的,放心

    吧,你远在21世纪的亲友是不会知道的。

    如果你自认为才艺过人,想在唐朝做个伶人,那你可以想

    个姓与名相连成义的名字。比如你姓罗,那就叫“罗裙短”,要是姓叶,那就叫“叶子落”。哎!等等,这只是举例而已,可不能随便拿来用。要知道你现在可是在一个被诗浸润着的朝

    代,伶人又是常常要和文人打交道的,这样的名字似乎不太符

    合时代要求。“罗绮衫”“叶飘零”这样的,才是像样的伶人

    名。

    眼看着快到西市了,你想好了没?抓紧点,马上就要开市

    了。你要实在想不出也没关系,唐朝人有个天真烂漫的喜好:

    替人取外号!说不定你走在大街上,别人就依据你的姿态、穿

    戴、神情等等,给你取个诨号呢。你还别不相信,唐朝人就爱

    这么干。李林甫知道不?别人给他起的诨号那可不怎么好听,什么“肉腰刀”“李猫”“索斗鸡”,看看,还不是一个两

    个。大概是为人过于奸诈残忍,引起了众人的愤怒,才得了这

    许多外号。这可不是个例,在唐代,做官的谁要没个诨名,那

    只能说,这人太没有特点了。在寻常百姓中,给人起诨名也是

    一种时尚,人们对诨名的热衷大概就像现代人对英文名的热衷

    一样吧。第3章 见人称呼不能乱叫|称呼问题

    你到了西市,要是正赶上大门紧闭,那你得抓个跟你一起

    在门口等开门的长安市民问问,现在是什么时辰,离开市还要

    多久。可是,你扯着人家的袖子,该怎么开口呢?怎么称呼人

    家?师傅?同志?帅哥?美女?

    要是你扯住的是位男性,你就估摸着年纪,上了年纪的你

    就叫一声“老郎”“老丈”“丈人”,你可别连起来叫人“老

    丈人”,人家可不会因为你叫他一声就认你做女婿;要是你询

    问的对象是位年轻男子,那你就可以叫他“郎君”,你要不嫌

    肉麻也可以觍着脸叫人家“贤郎”;要是你碰巧遇上个小少

    年,叫一声“小郎君”就可以了。

    要是你扯住的是位女性,看着实在是奶奶辈的,你就恭恭

    敬敬叫一声“老夫人”就行了;要是姐姐辈的或者是阿姨辈

    的,就叫声“娘子”;要是个萌萌的小女孩,叫声“小娘

    子”,人家也不会以为你要调戏她,因为这是常规叫法,人家

    小娘子早就习惯了。

    在唐朝,平常百姓称呼祖父母为“阿翁”“阿婆”,称呼

    父亲母亲为“阿耶”(阿爷)“阿娘”或者“耶耶”(爷

    爷)“娘娘”。这都比较容易接受,毕竟“耶娘妻子走相

    送”咱们都背过也翻译过。而下面要说的就冷门而劲爆了:唐

    朝时期,父亲的另一种称呼是“哥哥”!是的,你没看错,我

    也没写错,的确是可以叫父亲“哥哥”。那你要问了,父亲叫“哥哥”,那管真正的哥哥叫什么?你可以亲切地唤作“阿

    兄”或者根据家里的排行唤作“二兄”“八兄”“十三兄”什

    么的。除此之外,南方地区还称父亲为“郎罢”,就是“郎

    爸”的意思。而到了一些正式场合,比如见客、婚嫁之类的场

    合,或者是你犯了错误惹得父颜大怒要挨鞭子的时候,你就得

    恭恭敬敬地叫你老爸“父亲”或者“大人”了。对,不要怀

    疑,确实是可以叫“大人”。唐代的大人可不是用来叫官老爷

    的。你以后见了官老爷可别乱叫,搞不好人家会吓一跳以为你

    是从哪冒出来的私生子。对于比自己辈分低的人,就没有那么

    多讲究了,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就行,或者叫他的小名也行。

    假如有朝一日你入朝为官,那对天子、对同僚要怎么称呼

    呢?

    先说对皇帝的称谓,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皇上”了,但是

    这个称谓并不准确,在现实中的唐朝,是不用于口头称呼

    的。“陛下”“圣人”“主上”这些才是一般臣子对皇帝的正

    确称谓。

    唐朝人可以称呼皇帝为“郎”,通常情况下在前面加上皇

    帝的排行,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被称为“三郎”。或者称

    为“郎主”“郎君”。上到宫人官员,下到寻常百姓,都可以

    这么叫,听起来是不是有种君民一家、异常亲切的感觉?

    官员间也可以互相称对方“郎”,同样可以在前面缀上排

    行。想象一下下朝后,“二郎,你八姨太生了没?”“四郎,昨天那酒真不错啊”“七郎,你刚刚的看法我很不赞同”。除了“郎”来“郎”去,官员间还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

    +官职”。

    如果你要表达自己对官员的尊敬,那可以用“姓+公”这样

    的组合,听起来有种德高望重的感觉,人家官员听了准高兴。

    若是你不小心穿越成了个皇子,面对后宫的各位娘娘们,该如何称呼呢?无论你是嫡出皇子还是庶出皇子,都要称呼皇

    后为“娘”“母亲”“皇后殿下”;若你是庶出皇子,那你只

    能称呼生母为阿姨。若是嫡出皇子,称呼父亲的嫔妃便可直接

    以“姓+嫔妃”封号。

    关于称呼,就说这么多吧,如果你那嘴跟抹了蜜似的,唐

    朝人还是会挺待见你的,毕竟不管在哪个年代,人们对于给自

    己拍马屁的人,都没什么抵抗力呀。第二篇 为何我的口中常流口水,因为我

    对这儿的食物爱得深沉

    不管主食零食,好吃才是王道。以为唐朝人都是喝水喝胖

    的?你来了这里,就敞开了肚子使劲吃。没有地沟油,让你吃

    得放心,胖得安心。本土的食物尝遍了,没关系,还可以去外

    国人开的店里尝尝异域口味啊。第1章 米食与面食的主食之争|唐朝主食

    啧啧啧,我就知道,你眼巴巴地等着这一章呢!大老远地

    穿越过来,不把胃犒劳好了简直对不起唐朝全体餐饮业工作

    者。而且你要是个纤弱的姑娘,不在唐朝吃胖个二三十斤,在

    这个以胖为美的社会,说不定就给熬成了个大龄剩女。

    正午时分,你捂着耳朵等着开市的鼓声敲完两百下,就可

    以挤在人群里逛市场了。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盛世大唐可

    真不是吹出来的。看看这繁华的街巷,跟现在的上海比都不差

    什么。街边的店铺真是什么都有:吃的喝的穿的玩的,多得让

    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家店都装修得挺有特色的,酒肆门

    口放个酒壶当装饰品,还插着幌子。饭店门口有美女招揽客

    人,仔细一看,有的美女竟然是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除了

    店铺,沿街的小摊贩也是不少,卖书的,卖药的,卖玩具的,卖零食的,卖字的……简直没有你想不到的!

    眼睛已经被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晃晕了,鼻子可还灵着

    呢。这边饼的香味刚被你搜索到,那边汤的香味又把你吸引

    了。

    嘿,别光顾着闻,快过去看看吧。等等,把口水咽回去

    先。你有钱吗?别掏了,你兜里那些人民币唐朝人可都不认

    识。一文钱连英雄汉都能逼死,还怕逼不死一个大吃货?别愣

    着了,快找间当铺把值钱的东西当了吧!唐朝的当铺分很多

    种,最初的典当业居然是被寺院垄断的,别说,唐朝的和尚还挺有商业头脑的!除了僧办的当铺之外呢,唐朝还兴起了民办

    和官办两种类型的当铺。民办的不用说,自然是有钱的商人或

    者地主开办的。而官办的有两种投资渠道:一种是官僚自己掏

    腰包投资,一种是政府出资。你自己掂量着,哪个当铺合算

    些。有了这么多钱,往哪放啊?别急,看,那边有家柜坊。柜

    坊是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你可以把钱寄存在里

    面。等到要用的时候,拿着寄存时店家给你的帖或者是双方认

    定的信物去取就行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方便?就跟今天的银

    行差不多,区别在于柜坊需要你交保管费,而银行得给你利

    息。

    你要是只在长安转悠那还好,没钱了就去柜坊取。要是去

    了外地,就得把钱都取出来带在身上吗?不用这么麻烦,因为

    有飞钱。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也叫作“便换”。你去经营

    飞钱的地方把钱存着,换一张券。这张券就是你存钱的凭证

    了,基本上全国通用,就跟现在的存折似的。你去了外埠找到

    经营飞钱的地方,把这凭证拿出来,就可以提钱出来了。

    好了,揣好钱,去拯救肚里的馋虫吧!你看见一家名

    为“长安食坊”的店铺,走进去一坐,把钱往桌上一拍:“小

    二,你们这都有些什么呀?”小二忙不迭地回你:“什么都

    有,您若是想吃饼,胡饼、蒸饼和汤饼都在锅里热乎着呢。若

    是想吃饭,稻米饭、粟米饭、黍米饭一样不少。”你听晕乎

    了,什么都想试试却又害怕不好吃,于是大手一挥:“就给我

    来碗水饺吧!”嘿,人家小二可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第一,这水饺

    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二,小二是谁?我明明排行老三呀!而且

    我的表字也不叫小二呀!

    不是人家唐朝人没见识,是你说话的方式不对,你应该

    说:“博士,来碗汤中牢丸!”没错,在唐朝,饺子这个称呼

    还没被发明出来,水饺、蒸饺之类的通通不叫这个名字。唐朝

    人称呼饺子为“牢丸”,水饺就被叫作“汤中牢丸”,蒸饺就

    叫作“笼上牢丸”啦。而小二也不叫小二,别跟着电视剧里乱

    叫。“小二”的唐朝说法是“博士”。别那么惊讶,此博士非

    彼博士,这是唐朝对服务业工作者的特定称谓。

    你要是跟小二,哦不,博士,说来碗馄饨,也是能被正确

    理解的。因为唐朝的饺子和馄饨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馄饨的称

    呼已经先于饺子出现了。在北方地区,馄饨也是过年必备的食

    品。过年时吃的馄饨被称为“年馄饨”。旁边如果有热心的食

    客跟你攀谈起来,人家可能会告诉你,在长安,最著名的馄饨

    要数颁政坊的萧家馄饨了。等你哪天有空溜达去了颁政坊,可

    一定要去尝尝这唐朝的“网红馄饨”。

    吃完一碗热腾腾的“汤中牢丸”,也只不过捞了个半饱。

    那你付完钱就去别家店看看吧。再去吃点什么呢?再吃点其他

    饼吧。为什么要说“再”?因为你刚刚吃的那碗“汤中牢

    丸”,在唐朝也算是饼。不要那么惊讶,在唐朝,水里煮的面

    食,水饺、面条、面疙瘩、面片等等,都算是饼,它们的大名

    叫作“汤饼”。汤饼中除了馄饨十分受人喜爱外,面条也十分

    吃香。唐朝人把面条叫作“汤饼”“索饼”“冷陶”等。其中“冷陶”指的是凉面。杜甫写过这样的诗句:“青青高槐

    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

    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

    珠。”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冷陶这种食品的美味,还介绍了它的

    制作工序。看来杜甫十分喜欢吃冷陶啊。

    除了汤饼之外,唐朝著名的饼还有胡饼和蒸饼。

    胡饼,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西域来客卖的饼。唐朝是个

    开明的朝代,民族融合十分紧密。很多西域人在长安做生意甚

    至安家落户。胡饼就是唐朝百姓最爱吃的西域食品之一,是居

    家旅游馈赠亲友之佳品。你还别不信,看看大诗人白居易的这

    首诗吧: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

    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首《寄胡麻饼与杨万州》简单明了地

    向我们交代了这样一件事:白大诗人自己在忠州吃到了堪比京

    都手艺的胡饼,还不忘寄给“饥馋”的杨大使,让他品鉴一下

    这胡饼的口味像不像出自京城做胡饼最有名的店——辅兴坊。

    而诗中所说的胡麻饼呢,就是在胡饼上撒上胡麻制成的。这种

    胡麻饼可以是没有馅的,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里面包上各种

    馅。通常包得最多的是肉馅,称为“肉胡麻饼”。但是普通老

    百姓没有那么多钱买肉,所以大多吃无馅的胡麻饼。达官贵人

    们这些所谓的“肉食者”,才能常常吃到好吃的肉胡麻饼。

    你刚准备掏钱买块肉麻胡饼尝尝鲜,开饼店的老板便向你

    推荐了胡饼中的战斗机“古楼子”。这古楼子可真正是富人才吃得起的美食,是在胡饼中间放

    上羊肉,辅之以花椒、豆豉等作料,在炉中烤制而成的。小心

    点,你的口水都快滴在人家的饼上了。想吃就快赶紧买一块

    吧!

    这边肉胡麻饼刚咬了一半,那边卖蒸饼的小贩的吆喝声又

    把你的魂勾去了。

    蒸饼?这蒸饼是个什么饼呢?快过去看看吧。原来啊,这

    蒸饼就是我们现在的馒头、包子之类蒸熟吃的面食。不过你在

    小贩的蒸笼里可很难找着馒头君那臃肿的身影。因为唐朝的馒

    头大多是用来祭祀的,一般不拿来吃。馒头的唐朝名字有很

    多,除了沿用至今的“馒头”,还有“钉坐”“加钉”“曼

    头”这些小号。

    包子馒头叫蒸饼,水饺面条叫汤饼,这可有意思了。敢情

    唐朝跟面有关的都叫饼?你要这么说也差不多,面食在唐朝食

    品界可是称王称霸的,尤其是在北方。直到今天,北方也基本

    是以面食为主食的。除此之外,米食也是有着极其重要地位

    的。

    北方的大米比较稀缺,于是政府给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把

    南方的大米运到北方来,杜甫有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

    仓廪俱丰实”,说的就是来自南方的大米让北方人民不愁米吃

    的事情,所以你在长安城里不要担心吃不到亲爱的大米。政府为了保证“肉食者”们吃饱了肚子多干活,有这样的

    明文规定:政府每月依据品级给在京城做官的官吏发禄米。你

    也怪不得那么多读书人挤破头地考科举,当了官,每月发钱还

    发米,何乐而不为呢?你要是准备在唐朝长住,也可以考虑悬

    梁刺股弄个官当当,吃着唐朝大米,在千年前饱食着过完一

    生。

    扯远了,继续回来觅食吧。你在西市上四处瞧瞧,准能看

    见卖米食的店。不过你在街市上买到的米饭,大多是粟米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饭。因为长安是北方地区,不适宜大规

    模种植稻米。粟米就粟米吧,味道也是很不错的。如果你去哪

    位大官家里做客,说不定就能吃上正儿八经的稻米饭了。为啥

    呀,上文不是说了吗,朝廷给发大米呀。南方人因为广泛种植

    水稻,以稻米为主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说起米食,它的花样可不比面食的花样少。在唐朝,你可

    以吃到稻米、小米、黄粱、青粱、白粱米、黍米做成的米饭,配上几盘小炒,果腹又解馋。

    在唐朝,有种饭你一听就会觉得很亲切——盖浇饭!不过

    这盖浇饭虽然跟你平常吃的盖浇饭是一样的,可是在这里却不

    叫“盖浇饭”这个名字,它根据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唐朝名

    字。比如唐朝有个十分著名的“御皇王母饭”,就是在饭上浇

    上肉丝和蛋等美食制成的盖浇饭。这种高大上的食物只有在贵

    族宴会或者是宫廷的饭桌上才会被端出来,像你这样的普通百

    姓是吃不到的。如果你穿越之前在江南生活过,那你一定吃过“乌

    饭”吧。其实,吃乌饭的历史在唐朝就已经有了。乌饭是“乌

    米”煮成的。“乌米”又叫“青精米”。这种米的米粒十分细

    小,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把米浸在南烛树的树叶捣成的汁里,制

    成之后米饭便呈现出黑色,由是被称作“乌饭”或者“黑

    饭”。

    关于乌饭的来历,有这样的两个民间传说。第一个是江苏

    溧阳地区的民间传说“目连救母”。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他的母亲被关进了十八层地狱饿鬼道。目连得道之后,费尽千

    辛万苦,才终于得以去地狱看望母亲。目连每次探望母亲都会

    准备好饭菜。但是每次都会被饿鬼道里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母亲依旧得挨饿。目连为了让母亲不再挨饿,挖空心思想办

    法。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目连在山上无意间摘下一片南烛树

    的叶子放入嘴中咀嚼,他惊奇地发现这种树叶十分可口,汁液

    乌黑。目连将这种树叶拿回家捣碎,用汁液浸米煮成饭,将这

    乌黑的饭拿去给母亲吃。饿鬼道的饿鬼狱卒们看到这乌黑的

    饭,认为一定很难吃,于是就没有抢着吃,目连的母亲才得以

    吃上了饱饭。最后,在目连的努力下,母亲成功脱离了饿鬼

    道。为了纪念目连,赞扬他的孝心和机智,溧阳人每年农历四

    月初八这一天都要吃乌饭。

    第二个传说就比较接地气一点了,没有什么神话色彩。相

    传,古时候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犯了罪,被抓到县衙里去坐

    牢。那时的监狱可没有“牢饭”给罪犯吃。犯了罪被关起来的

    人必须得由家人送饭续命,不然就会被饿死。石驮的妻子明珠为了方便给他送饭,挑着大米住到了县城的亲戚家里。可是,明珠为丈夫做的可口的饭菜大部分都进了狱卒的肚子里,石驮

    吃到的只是一些残羹冷炙。明珠看着越来越瘦的丈夫,心里十

    分着急。后来,聪明的明珠想了个好办法,她去山上采了许多

    南烛树叶,用它的汁液煮了一锅黑黑的米饭。虽然看起来让人

    没什么食欲,可实际上味道好极了。狱卒们都被这乌饭的外表

    欺骗了,认为是坏掉的饭,便不再抢着吃了。石驮终于吃上了

    饱饭,并于一年后刑满释放。

    为了纪念贤惠聪明的明珠,当地的人们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都要吃乌饭。等等,为什么是四月初八呢?因为这一天是明珠

    的生日呀。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传说里,都有吃货狱卒,而乌饭

    呢,凭借不讨喜的外表骗过了吃货的眼睛,到了该吃的人的肚

    子里。看来不仅人不可貌相,饭也不可貌相。

    听了这乌饭的传说,是不是想吃了呢?别想了,这是在京

    都长安,哪来的乌饭啊。等你哪天去了江南再说吧。看,这儿

    有家粥店。客官,里边请吧。

    这位客官,小店特供胡麻粥、杏仁饧粥、大麦粥、桃花

    粥、杨花粥、地黄粥、云母粥、茗粥、防风粥,咦,客官您怎

    么晕了?我还没说完呢。

    唐朝的粥大部分是冷粥,是广大人民群众寒食节的时候必

    吃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时不时地弄锅粥吃。口味也有很多种,比如店家刚刚跟你说的杏仁饧粥,就是将杏仁和糖

    放在粳米、小麦里煮成的,味道甜甜的,很受孩子们的钟爱。

    还有一种防风粥,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它的制作方

    法是“取防风、葱白煎取,去渣取汁。洗净粳米煮粥,待粥将

    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看明白没,这里的“防风”是一

    味药材。冯贽在《云仙杂记·防风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

    事:“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余,食

    之口香七日。”这粥的功效不简单吧,又有白居易这么个大牌

    做形象代言人,不火都难哪!第2章 就算到了唐朝,也要上得厅堂下得厨

    房|烧尾宴

    假如你穿越到唐朝成了一位新晋官员的妻子,为了庆祝夫

    君升迁之喜,感谢广大亲朋好友上司同僚长期以来的关照,你

    们两口子得请吃饭吧!

    你的夫君平民出身,靠科举取士,家底并不殷实;又为人

    正直,不贪污不受贿(其实升迁之前的小官职实在是没有油

    水,也没有人行贿)。你又刚穿越过去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学

    习谋生技能,因此只能在家做个全职太太操持家务。公公婆婆

    退休在家,由于唐朝没有养老保险制度,所以他们没有养老

    金。家里还有几个婢女和小厮。全家就靠着你丈夫一个人的俸

    禄生活。

    不管手头宽不宽裕,你们这对“月光族”夫妇在这个时候

    也得大方起来,没办法,谁让你丈夫升官了呢。升职加薪得

    办“烧尾宴”,这可是官场潜规则。人在官场漂,总得把尾

    烧。行了,别拉着脸了。李白不是说了吗,“千金散尽还复

    来”。这次宴会非常重要,关乎你老公的脸面。你亲自出马带

    着下人出去买食材和调料吧。对了,家里的米不够那么多人

    吃,再去抬些米回来!

    你坐上轿子,带着几个婢女和小厮,一行人浩浩荡荡往西

    市去了。这里得插一嘴,你的这种出行方式是正确的。虽然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开明最开放的朝代,但是却不允许女性

    单独上街。这里所说的“女性”呢,特指那些有身份、地位的

    女性。那些为了生计在街上摆摊卖东西或者是做其他营生的劳

    动人民,还有为主人上街跑腿办事的婢女,就不在禁止独自上

    街的黑名单里了。像你这样的有个大官丈夫的夫人,身份还是

    很尊贵的。你上街就得有几个奴婢前呼后拥着,再不济也得有

    个把男性陪同。

    你坐在轿子里,掏出你丈夫写的购物清单,顿时惊得想跳

    窗而逃。这是要把整个菜市场搬回家?只见这清单上写着:

    米、面粉、各种蔬菜、鸡蛋、牛奶、酥油、蜂蜜,鱼、虾、蟹、鳖等水产,鸡、鸭、鹅、鹌鹑、牛、羊、兔、狸等。

    你掀起帘子的一角问随行的小厮,为何办个什么烧尾宴要

    如此大费周章?连熊和鹿都拿来做食材。

    外头的小厮挺健谈,一准会告诉你,这烧尾宴呀,在唐中

    宗时期就开始流行起来了,晋升的官员要请客大宴。烧尾宴的

    名称来源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种说老虎变成了人,尾巴难办,必须烧掉它的尾巴,才能彻底变成人;第二种说法是新羊初入

    羊群,因受群羊触犯而不安,要把新羊的尾巴烧掉,它才能安

    静下来;第三种说法是鱼跃龙门,天火降下烧掉鱼尾,鱼才能

    化身成为真龙。所以这宴席取名“烧尾”,寓意是办宴会的主

    人官场得意,能一路欢快地蹦跶下去。所以呢,得办得风风光

    光的,给主人长长脸。这小厮刚眉飞色舞地说完,你又问了:“就算是请一群官

    老爷吃饭,也用不着弄这么多菜吧?”没错,你还是对拿熊和

    鹿还有鹤做食材感到耿耿于怀。

    小厮笑着告诉你,咱们这还是一切从简的了。毕竟阿郎的

    官职没有那么大。娘子您知道当年那个官拜尚书左仆射的韦巨

    源吗?人家的那烧尾宴可是真正的大手笔,连皇帝都请到家里

    了。那些菜品可真是世所罕见,让人称奇。

    韦巨源的烧尾宴是唐代所有烧尾宴中最奢华也是最著名

    的。后世流传有关于这次宴会的食单,上面所记录的58种菜品

    涵盖了各种水陆珍馐,食材种类之繁多,制作工艺之复杂,那

    可真是亮瞎了我们现代人的眼。

    韦巨源烧尾宴上的菜名也十分有特色,光明虾炙、红罗

    丁、巨胜奴、贵妃红、吴兴连带鲊、甜雪、玉露团、格食、水

    炼犊、西江料、白龙、汤洛绣丸、同心生结脯、仙人脔、葱醋

    鸡、凤凰胎、逡巡酱、清凉碎、生进二十四气馄饨、雪婴儿、金粟平、金银夹花平截、八仙盘、分装蒸腊熊、冷蟾、卯羹、小天酥、鸭花汤饼、双拌方破饼、御黄王母饭、天花毕罗、升

    平炙、乳酿鱼、遍地锦装鳖等等,光看名字就能窥见这场宴会

    的奢华,更不用说烹制工艺的奇巧了。

    你的小厮向你列举了几样经典菜式的做法:“水炼犊”这

    道菜需要清炖整只小牛,用大火把带调料的汤水全部煨干,把

    肉炖烂;“雪婴儿”,是把青蛙剥皮去内脏之后,裹精豆粉,在锅里煎成,因为颜色雪白,所以叫“雪婴儿”;“同心生结脯”,是将生肉加工成薄片,把肉打成一个同心结,风干后,成为肉脯;“通花软牛肠”,是用羊骨髓和其他辅料灌入牛肠

    内,做成香肠;“水晶龙凤糕”糕里嵌着枣子,要在笼里蒸到

    糕面开花,枣子外露;“生进二十四气馄饨”是24种花形和馅

    料的馄饨制成的。除了这些最终要进肚子里的菜以外,宴席上

    还要上一种“看菜”,这看菜就是工艺菜,我们现代的酒席上

    那些雕得很好看的用来装饰的菜,就是这里所说的看菜。韦巨

    源的烧尾宴上有这么一道抢镜头的看菜——“素蒸音声部”。

    这道菜是用蒸面捏成70个歌女乐人的模样,配上颜色鲜艳的素

    菜制成的。往餐桌上一放,光彩四射,栩栩如生,华丽壮观,主人倍儿有面子。

    怪不得唐朝人要以胖为美,这种吃法下,能有瘦子吗?

    娘子,您出神太久了,市场到了,请下轿。

    栽到了皇家果园中。

    方言“文林郎”的官职,并把这种柰命名为“文林郎果”,移

    是唐高宗李治。高宗吃了以后很高兴,当即赐给发现果树者王

    慎。这个李慎又把这果子拿去巴结了皇帝。他巴结的这个皇帝

    好吃的果子拿去巴结了官员。他巴结的这个官员是曹州刺史李

    棵树苗,拿回家种起来,结出了一种好吃的柰。这王方言把这

    其实的“九品芝麻官”。有个叫王方言的人在黄河边捡到了一

    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这“文林郎”是个官职的名称,是名副

    说起柰,就不得不提起“文林郎果”。这里面还有个典故

    还是吃着柰这种国产苹果。

    吃的苹果所替代了。但是在还没有引进西洋苹果的唐朝,人们

    好吃),产量不高,所以后来就被西洋苹果,也就是我们今天

    所吃的外来苹果不一样。柰这种苹果呢,口感绵软(并不怎么

    的一定是“柰”吧。这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苹果,跟我们现在

    什么?你说刚刚列举的这些水果里你有个字不认识?你说

    子、枇杷等等。看看,确实不少吧!

    桃、梅、梨、柑、橘、柿、山楂、柰、枣、杏、栗、核桃、椰

    也不少了。你在唐朝可以吃到樱桃、石榴、葡萄、荔枝、李、先说水果吧。唐朝的水果种类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

    唐朝的美食除了正餐还有水果和各种零食。

    第3章 胖美女就该嘴不离食|水果与其他零食柰除了可以吃,还可以拿来做苹果酒。不过味道怎么样,就需要你亲自尝尝了。

    说起唐朝的水果,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荔枝,荔枝因为杨贵妃这个贪吃的女人而身价倍增,长安城里的人们

    都以吃到荔枝为荣。在交通不发达的唐朝,没有飞机空运,北

    国的人们想要吃南疆水果,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这里就暂

    且不表啦,想吃的话,差你家小厮丫鬟去买吧。

    除了荔枝,唐人还以吃到另一种水果为荣——樱桃。樱桃

    被誉为“早春第一果”和“鲜果第一枝”。物以稀为贵,樱桃

    好吃树难栽的道理我们都懂,这也是唐朝人把吃樱桃当作显摆

    的资本的原因了。

    普通百姓自然是极难弄到樱桃的,但是皇帝的皇家果园里

    有啊!每年樱桃成熟的时候,都有一批刚刚及第的新科进士受

    到皇帝的召见。而皇帝呢,为了表达对这些年轻人的嘉奖,显

    示皇恩浩荡,会赏赐樱桃给群臣吃,这在唐朝叫作“樱桃

    宴”。“樱桃宴”上的樱桃呢,是太监或者宫女骑着马从皇家

    果园里新摘下来的,然后装进紫色的玉盘里奉到官员的面前。

    官员们按照官职大小依次尝鲜。吃完樱桃还有甘蔗浆可以喝,这些官员的待遇可真是棒啊!在樱桃宴上,有些受宠的官员会

    被皇帝亲自赏赐樱桃,这时候为了谢主隆恩,同时也显摆一下

    文采,受赏者可以以此作诗。

    后来玄宗皇帝觉得这样的宴会缺乏乐趣,便想了个新的法

    子:让群臣自己进到皇家果园里面去采摘樱桃吃。注意了,可不是让你用手摘。其实吧,是用嘴直接从树上咬下来。这叫

    作“含桃”。白居易还为此写过一首诗:“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

    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

    无。”

    看来娘子想要吃到樱桃是不太容易,但是还有那么多水果

    呢,什么桃啊梨啊葡萄啊橘子啊随便吃。不过吃梨的时候可得

    注意一下,唐朝人是很少生吃梨的。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你

    可千万别拿起来就生啃,会被人笑话的。梨的唐朝吃法是蒸着

    吃。

    到了夏天,总得吃点西瓜来消暑吧。咳咳,不好意思,唐

    朝没有西瓜。不过你也别难过,西瓜没有,唐朝有甜瓜啊。夏

    天吃甜瓜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你也可以差遣你的婢女去花糕员外家买些零食。这个花糕

    员外原本是个卖糕点的商人,他家的糕点名目繁多,口味独

    特,制作精美,是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他靠着卖糕点发家,有钱了之后捐了个员外,于是大家送了他这个“花糕员外”的

    名号。花糕的制作工艺与今天相差不大,是将糯米粉、面粉、白砂糖等适量混合在一起,慢慢注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至面

    糊黏稠,挂而不断。然后放入蒸笼,趁热将蒸熟的糕体用湿纱

    布包住,不断翻动,揉捏,直至表面光滑、糕体细腻为止。那

    么,这个“网红花糕”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呢?等你

    的婢女买回来,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除了花糕员外家的糕点,有很多饼也是很受唐朝人欢迎的

    小食。比如什么君子饼、五福饼、红绫馅饼、千里碎香饼、甜

    雪八方寒食饼等等,听着就叫人口水流下三千尺。除了这么多

    饼,你还可以在唐朝吃到糖,要知道早在唐朝,充满智慧的唐

    朝人民就掌握了提炼白糖和红糖的技术。对了,爱美的你还可

    以让婢女去买些阿胶羹回来。这阿胶羹的做法跟我们现在差不

    多,取一定量的阿胶、核桃肉、黑芝麻、黄酒、冰糖,将黑芝

    麻与核桃仁研碎备用,再将阿胶浸在黄酒中泡十余天,连同黄

    酒一起放在陶瓷容器中隔水蒸至阿胶完全溶化。将黑芝麻等放

    入搅匀,蒸至冰糖溶化即可。蒸好的阿胶冷却后成冻状,用开

    水冲化即可食用。

    随着唐朝果品和养蜂、制糖业的发展,蜜饯应运而生。不

    过你若是差婢女去买些“蜜饯”回来,她或许会一头雾水。原

    来唐朝的蜜饯不叫蜜饯,而叫作“蜜煎”。唐朝的蜜煎加工业

    可是很发达的,有“煎、酿、曝、糁”等一整套加工工

    艺。“蜜煎”的做法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将新鲜果品放

    在蜂蜜中煎煮浓缩,以去除果品中的大量水分,增进风味。第4章 狗仔在哪里?我在跟皇帝一桌吃饭

    呢!|宫廷饮食

    你现在的身份是当朝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你就是下一任

    皇帝。如此尊贵的身份自然得小心服侍,不能出一点意外。在

    食物方面,自然也得十二分讲究才行。你的饭菜,由这些专门

    的机构负责:典膳局、食官署、太子内官、典仓署。

    典膳局是这些机构中人最多的,有典膳郎二人(职责是为

    太子殿下进奉膳食,并且先尝尝看有没有毒),丞二人,书令

    史二人,书吏四人,主食六人,掌固四人,此外,还有两百个

    典食。

    食官署的人也不少,有令一人,丞二人,府二人,史四

    人,掌膳四人,供膳一百四十人,奉觯三十人。这个机构主要

    负责的是食材选择、营养搭配、烹制工艺等等。

    太子内官有司馔二人(同样有在太子用膳前先试吃的职

    责),掌食三人(掌管食材以及食具器皿、薪炭、灯烛等)。

    典仓署专管粮食,设有典仓令和丞,受家令寺统领。

    看看,你吃个饭得有几百号人跟在后头忙活,这待遇可真

    是太高啦!低调!淡定!别让人发现你是穿越过来的。你现在

    的身份可是太子,什么世面没见过?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失了

    身份。刚要传膳,就有太监来报,你皇帝老爹叫你去陪他吃饭。

    皇帝的饭桌就是不一样。鸳鸯豆沙、一品春卷、雪里鹿

    肉、雪山狍子肉、秘制鱼唇、敬德金钱卷、玉面龙珠、贵妃醉

    牛柳、西域养颜芦荟、美味风衣、佛香膳丝、蜀府茶香虾、御

    膳牛掌……水陆珍馐,山珍海味,眼睛都看花了。怪不得那么

    多人为了皇位打破头,就是神仙也吃不到这样丰盛的饭菜啊!

    这也难怪,整个天下都是你老爹的,什么好东西都往宫里送。

    皇帝的膳食由光禄寺和尚食局负责。光禄寺设卿一人,官

    职为三品,是寺中的主管,掌管一切大小事务。卿下面还有少

    卿、丞、主簿。光禄寺下设四个署,其中的太官署有令、丞、府、史等主管,还有十五名主膳和两千四百名供膳。这规模,真是难以想象。这光禄寺先后改了两次名字,一次是唐高宗时

    期被改成了“司宰寺”,最后一次是武则天统治时期,被改成

    了“司膳寺”。嗯,还是最后一个名字好听。

    尚食局是殿中省的下属机构,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尚食

    局的大boss是奉御,副手是直长。每次皇帝用膳前,奉御必须

    先尝一下,看看饭菜里面有没有毒。尚食局下面还有八位食

    医,专门负责治疗皇帝吃出的毛病,比如拉肚子什么的。这八

    位食医是九品官职(又一类九品芝麻官)。唐高宗时期,尚食

    局被改成奉膳局,奉御被改成了大夫(可不是穿着白大褂挂着

    听诊器的大夫哦),大夫下面设有书令、书史、主食、主膳、掌固等。这其中,主膳就有八百四十人。这么多人每天就为了

    你父亲的这张嘴忙得团团转,神仙都没有这个待遇。这些美味佳肴是用极为华丽的牙盘盛放的,通常每餐有九

    个牙盘盛放膳食。这些菜品中的肉呢大多为肥肉,唐朝人不仅

    以胖为美,连吃的肉也是以肥为美味。这点与现在真是大不相

    同啊!

    你面前有一盘颜色鲜艳的花。NO,这可不是花。别看它五

    颜六色的,其实啊,这是外国进贡的一种菜,叫“佛土菜”,你看它的花瓣是红色的,花蕊是紫色的,花中间还有一抹黄

    色。是不是很新奇呢?快伸筷子尝尝吧!哟,这是什么?只见

    一个白玉碗里装着绿色的东西,那玩意十分清澈,像绿色的琉

    璃似的,在白玉碗的衬托下,流光溢彩,简直像个艺术品,这

    能吃?别没见识了,这是一种蜂蜜,叫“莺蜂蜜”,是身有五

    种颜色的“莺蜂”所产的蜜。你别看只有小小一碗,采蜜者为

    了弄来这一点,那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生产这种蜂蜜的蜜蜂,喜欢把蜂巢建在深山峻岭,这给采蜜的人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而且要是被蜜蜂发现了你这“采蜜贼”,还得受皮肉之苦。据

    说被这种莺蜂蜇了,皮肉会生疮。被蜇了只要用石头上生长

    的“营根”敷在被蜇伤的疮口上,就能痊愈。这来之不易的莺

    蜂蜜呢,如果长期食用的话,可以“令人长寿,颜如童子,发

    白者应时而黑”。据说甚至能治疗眼瞎、脚跛等残疾,实在是

    奇物啊!

    席上有一种食物叫作“红虬脯”。虬在民间传说里是头上

    长着角的小龙。你不由大惊失色:这皇帝不是真龙天子吗?居

    然要吃同类?别惊讶,这不是真的龙肉,只不过是用肉在盘子

    里摆成了虬的形状而已。尝一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还有一种名为“灵消炙”的菜,做法十分奇巧,是在一只

    整羊身上取下四两肉制成。这种食物尽管没有添加防腐剂,也

    可以在高温下不腐败。原因大致是在制作过程中放了较多的糖

    和盐,并且烧制过程中使之脱水,从而得以获得较长的保质

    期。

    抛却这些山珍海味不谈,在皇帝的饭桌上,连粥都是美味

    无比。你看这盘清风饭,它是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这

    名称好残忍)、牛酪浆制成的。皇帝的御厨将这粥做好之后,要放入金提缸中,垂到水池里等它冷却,所以这是一种美味的

    凉粥。

    玄宗皇帝亲手设计过一种叫“热洛河”的美食,宫中那么

    多美味佳肴,还要自己设计新花样,看来这玄宗皇帝是个大吃

    货呀!这热洛河是用新鲜的鹿血煎煮新鲜的鹿肠(等等,怎么

    有种煮豆燃豆萁的悲壮感),做好后趁热吃掉。据说味道十分

    赞。可惜这饭桌上没有这道菜,你没有这个口福哦。但还是有

    幸运者,比如安禄山和哥舒翰就有幸品尝过。

    这里还有一道奇菜,叫作“洋豆”。这名字太明了了,一

    看就知道是外国菜。没错,这洋豆是用外国进贡的“灵光

    豆”制成的。皇宫里给这种“灵光豆”取了个新名字叫“诘多

    珠”,因为这种豆子颜色嫣红,状如宝珠。这种豆子十分奇

    妙,要和菖蒲这种植物放在一起煮。煮熟之后呢,这“诘多

    珠”会由原来的绿豆大小变成鹅卵那么大,而且颜色会由原来

    的红色变成紫色。放在秤上看看,重量为一斤。据说唐代宗吃了一颗洋豆之后,好几天不觉得饥渴。这真是仙丹一样的存在

    啊!

    喂,还愣着干什么?敞开肚子使劲吃啊!面对如此佳肴,再装矜持就真的对不起自己的嘴和胃啦!第三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喝完美酒顺走

    杯

    是什么让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是什么让岑参感

    叹“老人七十仍沽酒”?是什么让白居易“绿蚁新醅酒”喝得

    不亦乐乎?是什么让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哭得眼泪鼻涕糊

    成一团?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进唐朝的酒》。第1章 小二,来壶酒!来壶什么酒好呢?|酒

    种类大观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来,不尝一下唐朝的酒,简直是白跑一

    趟!好不容易来了,都不领略一下这个时代的精髓?走吧,去

    酒肆!

    长安的东西两市是酒家聚集地,你远远看见很多高高挂起

    的青旗,那就是酒肆的标识了。挑一家进去看看吧。“博士,来壶酒!”博士热情地招呼你:“这位客官,小店有很多酒,不知您需要哪种酒呢?”你可别张口就说什么茅台、二锅头、五粮液、各种啤酒之类的,咱们唐朝啊通通不供应,就连“杏

    花村”这个出自唐朝诗人杜牧名句中的酒,在当时都没有被冠

    名。那时的“杏花村”是酒肆的代称。

    唐朝的酒分为三大类:黄酒、果酒、洋酒。其中黄酒又分

    为清酒和浊酒两类。清酒清澄,价格高,李白“金樽清酒斗十

    千”说的就是清酒;浊酒中有沉淀物,制造工艺较为粗糙,因

    此价钱低,是广大百姓常喝的酒。要是酒博士给你端来一碗浊

    酒,你可别扯着人家的衣襟大呼小叫地嚷嚷酒里掉进了脏东

    西,要被人笑话的,那是酒渣,是浊酒中正常的沉淀。

    果酒就是用水果酿成的酒,最常见的是葡萄酒。而提起葡

    萄酒的酿造工艺呢,有一位皇帝可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那就是唐太宗。以后当你喝葡萄酒的时候,千万记得怀念一下太

    宗皇帝啊。

    除了葡萄酒以外,其他的外国酒也十分流行,例如波斯进

    口的三勒浆、龙膏酒、煎澄明酒、无忧酒等。没办法,国际贸

    易繁荣嘛,好酒的唐朝人民又怎能放过酒这种好东西?

    除了以上的分类,唐朝的酒还可以按照颜色来分类。红、黄、绿、白、碧、青、紫,都快凑成一道彩虹了。想想就很有

    喝的欲望,怪不得唐朝人嗜酒了。这些颜色的酒让人看着就赏

    心悦目,可你想喝黑色的酒吗?唐宪宗时期有一种乌戈国进贡

    的“龙膏酒”,颜色“黑如纯漆”,看着虽然不大好看,但是

    喝了令人神清气爽。这点跟乌饭挺像的,都是看着黑黑的让你

    没有下口的欲望,但实际上味道非常好。看来外貌主义很容易

    让人错过美食啊。

    还有一种分类的方式,你可能想不到:根据酒的名称分

    类。酒名跟人名一样,名字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字,比

    如“春”“露”“浆”等等。唐朝以“春”命名的酒最多了,著名的有“金陵春”“竹叶春”“梨花春”“洞庭春”“玉露

    春”等。以“露”和“浆”命名的也很多:“琼花露”“蔷薇

    露”“三勒浆”(洋酒)“凝露浆”等等。真真觉得唐朝人太

    有诗意了,这些酒的名字,个个都好文艺啊!怪不得文人总是

    喝酒喝出诗句来。

    唐朝的酒种类繁多,酒器的名堂也不少。普通百姓由于生

    活水平不高,挣扎在温饱线上,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在酒器上玩花样,大部分是用最普通的杯子和碗喝酒,暂且不表。唐朝

    的贵族们在这个开明的时代的感召下,十分注重生活的品质和

    美感。这点在酒器上也有所体现。“葡萄美酒夜光杯”——夜

    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玉碗。怎么样,够奢华吧!贵

    族们对酒器的材质是非常讲究的,金银、琥珀、玛瑙、象牙、琉璃……都是常见的材料。你要是去了哪位贵族家里,拿着这

    样贵重的酒器喝酒,感觉酒的味道都变得美味多了。真有种喝

    完酒把杯子带回家的冲动啊!想归想啊,你可别真拿回家了,当心被主人捉住鞭打一顿再扭送官府。不过要是遇到个大方好

    客的主人就没关系啦。节度使裴均就是这样一位大方的主人。

    他曾经在酒席散场前把二百两重的银制酒器分送给赴宴的客

    人。

    唐朝的酒具,以整个唐朝的中叶为分界点,前期是用大酒

    樽装着酒,喝酒的人各自拿着杓从里面舀出来喝,颇有些我们

    今天吃火锅的情状。唐中叶之后呢,酒壶蹦上了酒桌。大家可

    以把酒言欢了。

    酒壶一开始的名字叫“注子”,它的形状像一个汤瓶,瓶

    身有柄,方便拿起。还有一个嘴,可以将酒注入杯中。这个有

    手柄的“注子”是怎么进化成后来的酒壶呢?这事儿啊,得由

    一场事变说起。文宗大和年间,宫中发生了一起“甘露事

    变”。这个事变闹腾了一阵之后,失败了。太监们嫌恶这个事

    变的主谋郑注,每次喝酒时都要见到“注子”,遂迁怒于与其

    同名的“注子”。于是他们对注子的形象进行了改造,把柄去

    掉,用绳子系在瓶梁上,还给它改了个“偏提”的名字。但是人们普遍喜欢称它为“酒鳖子”。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酒壶

    了。第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姬之笑也|酒

    姬与酒令

    你在唐朝结识了一帮朋友。这帮花花公子带着你花天酒

    地,你们经常出入长安城里的各种酒肆,你也因此接触到了这

    样一类人——酒姬。

    酒姬在唐朝是以卖酒卖笑卖艺为生的女子。她们从小学习

    歌舞弹唱以及待客之道,是酒肆酒楼用来招揽顾客的重要手

    段。

    你跟你的朋友们刚刚落座,就有一队酒姬捧着酒进来了。

    她们个个娇艳妩媚。你惊奇地发现这些姑娘中居然还有外国

    人:这唐朝人也太矫情了吧,需要看着酒姬唱歌跳舞才能喝下

    去酒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外国美女来助兴。你别目瞪口呆了,这个现象在唐朝太常见了。这些外国美女大多是西域人,和你

    之前在西市上看见的卖胡饼的人是老乡。他们要么为了生计自

    行来到长安,要么被人拐卖到这儿,要么因为爱情私奔到这

    里,要么祖上迁移定居在长安于是世代留在这里,总之,当时

    的长安城里有很多西域人。男的,大多卖胡饼,女的,大多做

    了酒姬。这些西域人被称为“胡姬”。李白似乎经常与胡姬打

    交道,看他的诗就知道了:“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

    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胡姬招素手,醉客延金

    樽”“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看看,还真不少吧!酒姬们穿插着坐到你们中间,斟上美酒,酒席要开始了。

    这个善于玩乐的朝代当然不止这些花样,酒桌上还有个重量级

    嘉宾呢,那就是——酒令!

    这酒令是酒席上助兴的好东西,不过你可别把它跟你在现

    代的酒桌上脸红脖子粗地跟人划拳画等号。那种大呼小叫的划

    拳在唐朝也算是酒令的一种,只不过呢,是最低级的一种。没

    办法,那是个被诗浸润着的时代嘛,爱喝酒的又多是那些咋咋

    呼呼的文人,所以呢,酒令的花样也是比较文艺的。你快抓紧

    学学,待会可别露了怯,让人嘲笑你没文化。

    这酒令要怎么行呢?

    首先,要进行人员设置,或者换种说法:角色扮演。具体

    呢有这两种角色设置:明府和录事(律录事和觥录事)。明府

    需要由酒席上最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说明行令规则,并对整个

    酒令活动起着监督的作用;律录事又叫“酒纠”“席纠”,他

    的职责是向大家解释酒令规则,以及罚酒、敬酒的具体事宜,比如判断某人是不是应该罚酒,还有阻止人赖皮等等,是酒令

    的执行者。“律录事”可不是谁都能当的,要担当律录事需要

    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善令,也就是要熟悉酒令,能够巧宣;

    第二要“知音”,能唱会跳;第三要“大户”,就是能喝酒。

    在有些隆重的宴会上呢,还会另外设一名觥录事(即主罚录

    事),专门负责在席间跑来跑去给输的人灌酒。听起来十分欢

    乐啊!你在席间惴惴不安地坐着,不知道待会得醉成什么样。律

    录事是一位美丽的酒姬,她告诉在场的各位,今日行的是抛打

    令。

    这抛打令可不是录事一声令下,然后大家一起抬着某个人

    把他抛起来,摔在地上再扑上去打一顿。

    抛打令呢,得分开来解释,抛是抛花球(也可以是花枝等

    可以用来传递的物件),打是跳舞。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吧,这个抛打令是类似于击鼓传花的一种游戏。谁接到了花球或者

    其他的物件,就得起来为大家跳舞。不过有时候也用唱歌来代

    替舞蹈。唱歌的叫作歌令,跳舞的就叫作舞令。行歌令大多是

    酒姬来唱,人家是专业的,总比你扯着嗓子狼嚎似的乱吼好听

    多了。有时也有主人和客人深情对唱的情形。不过他们唱的可

    不是现代流行歌曲,人家唐朝也是有自己的流行歌曲的,比如

    诗人们的名句。有个典故你一定听过: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有一次他们一起到酒楼喝

    酒。忽然有乐官十几个人,漂亮的歌女四人,上楼联欢,歌

    舞、奏乐。王昌龄对二人说:“我们这些人都享有诗名,到底

    谁好谁差,我们无法定高下,今天就看各歌女所唱的诗,被谱

    作歌词多的就算优胜。”第一个歌女唱了“寒雨连江夜入

    吴”,王昌龄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绝句。”不久又

    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伸手在壁上画一道说:“一首

    绝句。”又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伸手画一

    道说:“两首绝句。”王之涣对王昌龄、高适说:“这几个都

    是失意的乐官罢了。”接着指所有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个的文辞要与之对偶、押韵,文意也要相吻合。比如一位美女说

    酒令。文字令是用诗文行令,出令者说一句诗文,对答者所对

    律令也分文字令和口语令。文字令是文艺青年和们喜欢的

    可怕。

    是背过《唐诗三百首》的,小事一件,别紧张,没你想的那么

    的。坐好了,你看都跌到桌底了,快爬起来吧。好歹小时候也

    听过怕什么就来什么没?没错,这律令就是跟作诗有关

    作诗吧?

    你刚松弛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了:这律令是什么呀?不会要

    候有人提议了,咱们来行律令吧!

    唱唱跳跳了半天,你和你的小伙伴都累出了一身汗。这时

    们一起玩啦,毕竟吼几嗓子扭几下,还是很容易的。

    知道了这抛打令是怎么回事,你就可以放心地与唐朝朋友

    给客人送酒。

    舞姿把酒送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比如你可以迈着太空步去

    者肩膀等部位来表示推辞不饮。送这个动作呢是舞者用优美的

    等。招是招引宾客一同跳舞的动作;摇是摇晃你的脑袋、手或

    舞令相比歌令就豪放得多了。舞令的动作有招、摇、送

    说:“乡下人,我没有胡说吧!”这就是旗亭画壁的典故。

    了,唱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立即得意地对两人

    高下了。”于是边说笑边等着。过了一会儿,那女子开始唱

    说:“这个人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永远不敢和你们争了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哪位

    公子对了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就算对上了。不过这位公子这么一对,大家就要起哄了。为

    什么呢?因为这二位对的是文字令中的“断章取义令”。这断

    章取义令呢,就是说对令的人不需要去考虑全诗的整体内容,只需要取其中的某一句或是某一点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而刚刚酒姬与公子对的令呢,正好是妾有情、郎亦有意的意

    思,怪不得大家要扯着脖子起哄了。除了这断章取义令,常见

    的文字令还有成语相对令、征名令、数字成语令、逐月报花令

    等。

    除此之外呢,律令中还有一种口语令,相比文字令来说简

    单多了,它不需要咬文嚼字,受到广大青少年、老年的喜爱。

    例如口语令中有一种拆字令。据说隋炀帝有一次在后宫与美女

    们饮酒作乐,就行了这种拆字令。隋炀帝指着一位姓杳的爱姬

    说:“杳子为十八日。”这位姓杳的美人便答道:“羅字为四

    维。”这样就算是成功对上了。如果席间有人出这种拆字令,你应该不难应付了吧!其实,口语令中还有更简单的。比如让

    在座的人都讲出自己的小名。哈哈,这个可太简单了吧!完全

    不要技术含量啊!唐太宗有次和大臣们宴饮,就行起了这种酒

    令。轮到大将军李君羡时,他回答说自己的小名叫作“五娘

    子”,在场的人都被逗乐了,唐太宗还调侃说“何物女子,如

    此勇猛”,酒席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你要是把“二狗

    子”“狗蛋”之类的小名说出来,也能供众人一乐的。还有一种骰盘令。这骰盘令就是投骰子决定谁喝酒。骰

    子、盘子一端上来,酒桌简直一秒变赌场啊!这时候大家都只

    要扯着脖子喊就行了,这玩意没什么技巧,也不需要有文化,全凭运气。要是席上有几个文化人呢,还可以一边扔骰子一边

    吟几句诗。相传杜牧曾在一次酒席上对一位美丽的酒姬一见钟

    情,于是索要骰子来行骰盘令,这样就能看到酒姬被袖子遮掩

    住的纤纤玉手了。可是这位美女酒姬在投掷骰子的时候缩着

    手,杜牧还是没能瞧见她的手,于是十分遗憾地吟诗道:“骰

    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与杜牧一同饮酒的一人回

    应道:“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这话的意思是

    让杜牧把酒姬头上的金钗拂掉在地,这样酒姬伸手去捡,就一

    定会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了。杜牧依言而行,果然如愿见到了

    纤纤玉手。

    大家都玩累了,在座的有人提议,上酒胡子吧!大家纷纷

    举手赞同。你虽然也举起手来表示赞同了,但你其实根本不知

    道酒胡子是个啥。没办法,大家兴致这么高,你可不能扫兴。

    而且你也不想轻易暴露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美丽的酒姬端来了酒胡子放在桌上。你使劲瞅了瞅,这不

    是个长得像胡人的不倒翁吗!这酒胡子相貌有趣,引人发笑,可以放在桌上旋转,停下时所指的人就得依据酒令被罚酒,以

    此增添酒桌上的乐趣。唐代诗人徐夤有诗云:“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

    轻躯。恰与真相似,毡裘满颔须。”描绘了酒胡子在酒席上指

    认时无私正直的形象。有了这些欢乐的酒令,才有了那么多泡在酒里的诗情画意

    呀。

    喝酒,他肯定抬腿就跟你走了,说不定还给你写个诗什么的。

    古愁”,几岁的小孩都会背,这酒瘾可想而知啊。你要是请他

    月”,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

    明月,对影成三人”,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李白的酒瘾和他的诗一起流传了一千多年。什么“举杯邀

    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保准能行。你可以请他喝酒啊!

    五个你也就是松松筋骨的事。

    白掀翻在地折断了手臂,别忘了李白可是文武双全的,打趴三

    声:“要打此路过,留下签名来!”估计你话还没说完就被太

    你要怎么跟诗仙大人搭讪呢?拿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放,吼一

    事,去酒馆里蹲点儿,就不信堵不着。不过就算被你堵着了,假如你穿对了时间和地点的话,要见李白也不是什么难

    名什么的,还好意思告诉别人说你去过唐朝?

    回终于上路子了,当然是李白啊。没见过李白再扑上去要个签

    什么?你说想见高力士?说正经的,你最想见的男性是谁?这

    主?上官婉儿?能不能有点出息,尽想着看美女。换个性别。

    你穿到唐朝去了,最想见谁?杨贵妃?武则天?太平公

    结

    第3章 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文人的诗酒情 杜甫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

    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

    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

    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

    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

    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

    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诗中写了八个酒鬼——贺知章、李适

    之、李琎、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的饮酒趣事。贺

    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就像坐在船上一样。他两眼昏花坠

    进了井里,竟然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

    觐见皇帝,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浓郁的酒香引得他口水直

    流,深深为自己没能封在传说中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

    相李适之饮酒日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

    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后来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排

    挤,丢了官。罢相后,李适之在家与亲友喝酒,虽然酒兴未

    减,却不免郁郁不平,写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崔宗之是一个潇洒俊俏的美少

    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

    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却得意忘形,常把佛门戒律忘

    得干干净净。诗仙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

    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玄宗皇帝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

    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面圣,自称是酒中之仙。书法家张旭

    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

    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仿佛有神灵的帮助。他的书

    法一气呵成,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表现了同一时代的

    唐朝人对于酒的狂热爱好。

    而这首诗的作者杜甫自己也是个酒鬼,而且酒瘾还不小。

    据郭沫若考证,杜甫所有的诗作里写酒的诗篇占总数的百分之

    二十,而李白所有的诗作里写酒诗篇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十六。

    这说明杜甫的酒瘾可能大于等于李白。不过这杜甫喝酒,大多

    数时候大概都是在借酒浇愁吧,毕竟一生坎坷,境遇凄惨。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

    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

    稀。”读了忍不住要掩卷抬头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这太惨

    了吧!下了朝就典当衣服买酒喝,走到哪都能碰到向他要酒债

    的人。子美兄你作为一代文豪,潦倒至此,穿越者都看不下去

    了。亲,你要是大晚上的江头遇见了醉归的诗圣,重金请他写

    首诗吧!

    唐朝的众多酒鬼文人中,自称“醉吟先生”的王绩绝对称

    得上是骨灰级别的了。说别人嗜酒如命多少有点夸张的意味,但是这个成语放在他身上那简直就是官方释义。酒是他做官的

    原因,也是他辞官的原因。因为想去有酒喝的地方而做官,因

    为无酒可喝而辞官。他自己写了个《五斗先生传》:“有五斗

    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

    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

    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白居易也十分喜欢喝酒,他给自己取了个“醉尹”的称

    号。他在《赠元稹》中写道:“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再看他六十七岁时写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

    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

    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

    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这一喝,就喝了一辈子,而人生却始终不过是一场醉了之后的美梦。

    而文人嗜酒的原因呢,大多是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在古

    代,文人通常从小就被教育要把做官当作毕生的理想和事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中个状元光宗耀祖。然而科举是那

    么好考的吗?就算考上了,官场是像考场那么好混的吗?由是

    种种,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并不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就算

    你混得风生水起,也会被贬。所以诗与酒就成了文人雅士最好

    的朋友,陪着他们得意,陪着他们失意,陪着他们过完挥毫泼

    墨诗情画意的一生。第四篇 茶都不喝,你是不是唐朝人啊?

    穿越过来的吧!

    “来人,上茶!”啊呸,这茶能喝?里面居然有葱姜

    盐!!淡定淡定,唐朝的茶就是这样的,爱喝不喝。第1章 茶是凡人的琼浆玉液|茶的保健价值

    “以茶代酒”这个说法,不是现在才有的。你在唐朝的酒

    桌上,也能听见这句话。只不过那时的茶还不叫茶。陆羽的

    《茶经》里第一次广泛使用“茶”字,同时也记载了五种茶的

    称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

    荈。”你得记好了,不然唐朝人可不知道你想喝的茶是个什么

    玩意。

    唐朝前期,茶还是南方人的饮料。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才开始风靡全国。

    你在街上走着,街边的茶馆、茶铺还真不少。伸头进去看

    看,哟,喝茶的人还真不少。要不你也进去喝一壶?

    热情的茶博士给你端来了一壶茶。你一尝才发现茶里加

    盐。其实这唐朝的茶啊,就是要放盐的,这叫作煎茶。唐朝的

    茶是要用“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之后

    才能饮用。

    唐朝的茶叶最先是由寺院大规模种植的。禅宗寺庙有很多

    都建在深山树林里,占据了地利,便于大规模种植茶叶。寺庙

    冠名出品的茶叶有武夷茶、南海普陀茶、南岳云雾茶、径山禅

    寺茶等等,都是高端茶的代表。那和尚为什么要喝茶呢?大概

    是因为茶性情雅致简朴,苦中带甘,清淡洁净,这样淡泊宁静

    的特性符合了佛教的特征吧。茶叶大规模在民间种植是在中晚唐时期,此时的茶已经成

    了全国最流行的饮料了。由此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种植茶叶的茶

    农和贩卖茶叶的茶商。白居易《琵琶行》里那位身世坎坷的女

    子说她的丈夫“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她

    的丈夫就是一位倒卖茶叶的茶商。为了做茶叶生意连妻子都不

    顾了,可见利润可观!而当时江西浮梁茶叶的年产量有七百万

    驮。唐朝政府也开始对茶叶收税了。

    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山崖下、崇山峻岭

    里。当时的名茶大都是深山里产的,比如浙西的湖州、剑南的

    蒙顶石花、东川的神泉、洪州的西山白露、江陵的南木等等,都是当时很受欢迎的茶。

    有好事怎么会少得了皇帝呢?送给皇帝喝的茶叫作“贡

    茶”,这贡茶可是十分讲究,不仅要求品质上乘、制作精美,而且要求茶叶成熟后第一时间采摘下来送到宫里。“陵烟触露

    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说的就是官帖连催,茶农被催着加

    工采茶的情景。皇帝一个人是喝不完那么多贡茶的,不仅皇帝

    喝不完,整个宫廷都喝不完。于是皇帝经常把贡茶赏赐给大

    臣,而大臣们呢,也将茶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以示格调。

    当时的山东、河北、长安等地的市集里开着许多茶铺当街

    卖茶。你赶路累了,或者逛街渴了,都可以掏出钱买碗茶。

    不仅是中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喜欢喝茶,北方游牧民族也十

    分喜欢。因为茶有帮助消化解除油腻的作用,对他们常吃肉食

    的肠胃有好处。他们用茶和马奶混合起来做成了奶茶。茶的功效到底有多神奇呢?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

    新茶》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

    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

    清风生。”估计再喝个八碗九碗,就要羽化登仙长生不老了。

    你确定这写的是茶?分明是那瑶池宴会上的神仙喝的琼浆玉液

    啊!

    卢仝确实是写得比较夸张,但是茶本身的功效也确实不

    少,比如说解除油腻(北方游牧人民最钟爱这点)、提神醒

    脑、解疲解渴、去除烦恼等许多功效。这样的好东西风靡全国

    也是很正常的。要是改善下口味就更好了。到了宋朝呢,还真

    就改善了口味,虽然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喝,但至少不往茶里放

    盐了。第2章 茶之道,非常道|茶道文化

    你整天无所事事,在朋友们的介绍下去找了份茶博士的工

    作。当然,先是做学徒。这茶博士是专门司茶的人,而你的工

    作呢,就是研究茶道然后付诸实践。

    唐朝所说的茶道呢,就是煎茶技巧。率先提出“茶道”一

    词的是唐朝最著名的茶僧兼诗僧皎然。皎然和尚不仅研究佛

    经,而且对茶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地率先提出的。诗曰:“孰知

    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

    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

    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诗化了茶道。茶中有道,悟

    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把茶道与佛理

    结合起来,这是皎然在茶道领域的杰出贡献。

    从现在起你要学习煎茶了。来,先来认识一下祖师爷陆

    羽。这陆羽还有个名字叫“茶神”,当然,这是别人对他的称

    呼。唐朝人对他的崇拜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举个例子,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以陶瓷闻名,卖瓷器的商家按照陆

    羽的样子做了很多瓷偶人,买瓷器买的多即送瓷偶人。他们还

    给这瓷偶人取了个名字叫“陆鸿渐”。没错,这鸿渐是陆羽的

    字。要是卖瓷器的商家赚不到钱,他们就把茶浇灌在瓷偶人身

    上,据说这样就能得到“茶神”的保佑发大财了。这里八卦一下,其实这陆羽和上文所说的皎然和尚是好朋

    友。皎然除了茶僧还是诗僧,来看看他写的《寻陆鸿渐不

    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

    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

    斜。”皎然去寻找陆羽,没找着。想来茶神是进山采茶了吧。

    陆羽也能写诗,仅存的两首诗也都是茶诗,其中的《六羡歌》

    是茶诗中的上乘之作:“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

    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有本书叫《茶经》,根据《茶经》所说呢,煎水有三

    沸:初沸时水面上会出现鱼目状的水泡。这时可以往水里加盐

    来调味。到了第二沸的时候,边缘会出现连珠状的涌泉。这时

    候呢,要先盛出一碗放在旁边备用,然后搅动沸水,使得沸水

    温度均匀。再取出一小勺茶末放进沸水里,搅动搅动,使沸水

    浮出“汤花”来。然后把之前取出备用的温度已经变低的水倒

    进沸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水的沸度以及让沸水中浮出更

    多的“汤花”。到这一步,就需要把釜移出炉。如果此时不移

    出来,到了第三沸的时候,水就已经老了,味差不可饮用。

    茶煎好后,下一步是把茶水分倒进茶盏里。这分茶的关键

    点在于分汤花。一般情况下,煎一壶茶,茶的总量为一升,那

    可以分五碗茶。这是刚刚好的量,可以使茶浓淡适宜。如果水

    多了或者茶多了,味道就没有那么好。

    关于这汤花,也有一些相关的诗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滩声起鱼眼,满鼎飘清霞”。一个把汤花比作白云,一个比作清霞,看来这诗人的想象力,还真是异曲

    同工呢。

    唐朝精于煎茶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茶神

    陆羽,还有一个是常伯熊。这俩是茶道界的大牌。然而牌再

    大,也有人请得动。据说御史大夫李季卿下江南的时候,途经

    临淮,听人说常伯熊精于茶道,技艺高超,李季卿便派人将他

    请来表演茶道。常伯熊穿着黄衫、头戴乌纱帽前来煎茶。完事

    之后,御史大夫十分满意,连喝了两杯。后来到了江南,李季

    卿又听说陆羽的大名,又让人请来煎茶。这陆羽穿着山野之人

    的衣服前来。他煎茶的方法和茶器的摆放和常伯熊差不多。陆

    羽摆好茶,李季卿还没有饮用,就让仆人拿出三十文钱来打

    赏,这分明是瞧不上陆羽这样的山野平民啊!然而陆羽作为民

    间的达人,广交名士,也是有些名望的人。这样一来自然不干

    了,回去后就写了一篇《毁茶论》来表达不满。

    上面所说的是煎茶的那些事儿。到了晚唐,聪明的唐朝人

    又发明了一种“点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茶叶碾碎成粉

    末,再调制成膏状,然后注入沸水。注水时需要注意速度和落

    点。这个点茶法还衍生出了一种叫作“茶百戏”的艺术。“茶

    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

    纹脉形成物象的茶道,它的绝妙之处呢就是仅用茶和水两种原

    料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听起来十分神奇吧。更神奇的

    是,同一茶汤可以多次变幻出不同的图案。

    光有精巧的茶道,要是没有人欣赏,那也没有动力啊。身

    为茶博士的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唐朝的长安城,是文艺青年的世界。文人摇着扇子,摆着袖子,端着架子,走进了茶

    馆里,喝了茶,咂了嘴,还要作诗留念。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都

    为饮茶这件风雅之事泼过墨。比如皮日休就写过《茶中杂咏》

    十首诗寄给他的好友陆龟蒙。

    不是所有文人都在喝茶上面得到了雅趣。唐朝诗人郎士元

    就是个例外。

    话说这郎士元口无遮拦,说节度使马燧不善饮茶。马燧听

    了很生气,派人去叫郎士元过来喝茶。这马燧也不厚道,喝茶

    前吃了好多“古楼子”。这古楼子就是那种夹着羊肉的大饼。

    马燧塞了很多古楼子在肚子里,自然十分口渴。郎士元空腹前

    来,自然喝不过马燧。两个人的喝茶比赛一共喝掉了二十几杯

    茶,也是蛮拼的。郎士元连连摆手说不喝了,马燧便对他说,你不是说我不能喝茶吗?我都喝了这么多,你怎么反倒推辞不

    喝了?郎士元无话可说,又硬往肚子里灌了七杯。最后实在撑

    不住,甘拜下风,才得以脱身。上马的时候“气液俱下”,也

    真是狼狈得够呛。第3章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好瓷|茶与瓷

    器

    话说你在唐朝人模人样地做起了茶博士,生计是解决了,但还是贫穷。这可怎么办呢?不能拉低了唐朝的人均GDP,还是

    倒腾点副业吧。

    既然要做买卖,那要买什么?卖什么?你既然是个茶博

    士,除了卖茶,还可以卖茶杯、茶碗,这在今天叫作捆绑营

    销。有了这一千多年后的先进理念支持,你很快就要升职加薪

    了。

    皮日休有一首名叫《茶瓯》的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

    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 沫香沾

    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这首诗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唐朝时期邢地和越地盛产瓷器,这就是“南青北白”的格局

    了。

    邢窑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而越窑的青瓷明澈如

    冰,莹润如玉。二者都是瓷器中的上品,用来泡茶,倍儿有面

    子。

    宫廷里的瓷器,自然是跟民间的不同。皇帝御用的瓷器叫

    作“秘色瓷”。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

    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写的就是瓷器中的天皇老子——秘色瓷。这秘色瓷呢,其实也是越窑产的。所以陆羽说:“碗,越州为上。其瓷类

    玉、类冰。”

    不怎么苗条的唐朝人呢,在喝茶这件事上,显出了十二分

    的讲究。

    他们对茶的讲究不仅仅体现在茶叶、茶艺、茶杯上,还体

    现在水上。诗人许浑在《题韦长史山居》里这样写道:“溪浮

    箬叶添醅绿,泉绕松根助茗香。明曰鳜鱼何处钓,门前春水似

    沧浪。”这是何等的闲适清幽,喝个茶也能美成这样。

    皮日休有诗云:“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

    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这里的丞相说的是晚唐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李德裕,李丞相为了用惠山泉水煮茶,命令地

    方官员派人快马加鞭从三千里路外的江苏无锡惠山把泉水送到

    京城来,颇有些贵妃娘娘的风范啊。后来有个和尚看不过去

    了,对李德裕说,京城昊天观有一汪泉水,水质极佳,与惠山

    之水相差无几。李德裕亲自考察之后,觉得的确不错。自此不

    再通过驿站千里运水。

    关于这水呢,陆羽还给排了个名次,排序是:第一,庐山

    康王谷水帘水;第二,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三,蕲州兰溪石

    下水;第四,峡州扇子山下水;第五,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

    六,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七,扬子江南零水;第八,洪

    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九,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十,庐州龙

    池山岭水;第十一,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市)观音寺水;第十二,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三,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四,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五,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六,吴

    淞江水;第十七,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八,郴州圆

    泉水;第十九,桐庐严陵滩水;第二十,雪水。

    给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排行,陆羽估计也是研究了好

    久。还有一个人也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遍游四海去喝水,这人

    名叫张又新。这张又新尝遍了这二十种水之后,对陆羽的排行

    榜有自己的看法:“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

    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

    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古人云:‘泻水

    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

    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

    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这段话主要说了两层

    意思:第一,在茶叶的原产地烹茶,因为产茶之地的茶和水二

    者相宜,所以用那里的水煮那里的茶,煮出来都是上品。第

    二,今人并不比古人差,我们要继往开来,不能思齐而止,要

    不断有新的发现。

    这张又新算是茶水研究中的继往开来者了,同样的在唐朝

    之后各朝代研究茶水的还有很多人和作品,比如宋徽宗赵佶的

    《大观茶论》,还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徐献忠的《水

    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汤蠹仙的《泉谱》等。第五篇 后天美女,其实很简单哦

    人靠衣装,美靠化妆。唐朝美女打造计划现在开始。先穿

    上襦裙服试试。嗯,太淑女了,和你的形象太不符了。不如穿

    男装好了,再做个新发型,化个时下流行的妆,啧啧,唐朝女

    子也是别有风情的嘛!第1章 不爱红装爱胡装|胡服的流行

    说完了吃喝,我们再来谈谈穿。

    唐代的传统服饰是上身穿着襦,下身束裙,搭配着半臂,肩上披着披帛。这款服饰被称为襦裙服。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服装自然也是种类繁多

    了。就拿女装来说,就有袍衫裙等等,还有半臂、背子、披

    帛、帔子等衣服上的装饰。

    袍衫是指长衣。有内衬的长衣叫作袍,没有内衬的单衣就

    叫作衫。衫里面呢,又分长衫和短衫。不过唐朝的长衫短衫可

    不是区别身份的象征,仅仅是为了搭配好看。短衫里面有内衬

    的又被叫作“襦衫”。简单粗暴地说吧,长衫大都是男子穿

    的,短衫大多是女子穿的。男子的服装(长袍或长衫)一般都

    是圆领,长度超过膝盖。妇女们的常服是上身短衫,下身长

    裙。不过一般的平民女子不会穿得很鲜艳。有很多诗歌描述了

    唐代贵族的服饰,比如白居易的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

    襦”。普通人家的女子穿的衣服的颜色和花式就单调多了。

    裙子的古代名字叫作“裳”,它可不像今天的裙子一样是

    女子的专属服饰,古代的男人们也要穿的。不过你在唐朝应该

    看不到穿裙子的男人啦,因为从隋唐开始,裙子就变成了妇女

    专属的服饰了,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唐朝的裙子也分长裙

    和短裙。长裙及地,通常是重要场合穿的,比如古人十分重视的祭祀之类的活动,女子就需要穿长裙。这长裙的确名副其

    实,裙腰高至胸部,裙尾拖到地上。短裙是日常穿着。裙子的

    花样和图案一直在发展变化,每段时期都有流行的样式,颜色

    以红青黄紫为多,红裙子是绝对的流行之王。每逢佳节,长安

    城的仕女们多会着红裙出游,仿佛满城尽开石榴花。那场面得

    有多壮观,请自行想象。杨贵妃却不爱流俗,她最喜欢的裙子

    是黄色的。这条裙子还不是最珍贵的,要说最珍奇的裙子,非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莫属了。这条名副其实的“公主裙”,是由许多禽鸟的羽毛和丝线罗布混合在一起织成的,上面还绣

    有花草图案。从不同光线、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的花纹和色

    泽。这样只应天上有的裙子,平民女子是想都不敢想的,她们

    的裙子大多是由麻、葛制成的。大部分女子是穿不上丝绸衣服

    的。

    女装中还有一种叫做“袜”。此“袜”非彼“袜”,唐朝

    的袜其实是指抹胸。文艺的说法叫作“合欢”,其他通俗的说

    法叫作“胁衣”“袜腹”“兜肚”。这是一种贴身的内衣,用

    来突出女性优美的体态。

    唐代女子还喜欢在衣服外面套一件合领对襟的短袖衫,这

    种短袖衫叫作“半臂”,很像今天我们穿的马甲,是隋唐时期

    的流行服饰。半臂长度一般到腰部,通常是对襟样式,衣服前

    面可以系上丝带。也有少数直接从头顶套入的套头式半臂,这

    种类型的半臂领口比较大,胸口是敞开的。不管哪种形式的半

    臂,都是襦裙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短袖的“半臂”,唐代还有一种无袖的“背子”。

    你可不要认为这就是背心,虽然二者都是无袖的,但是“背

    子”是长衣,可不像背心那么短短惹人爱。隋炀帝时期,这

    种“背子”被用来作为后妃及百官母妻的朝服。到了唐朝呢,背子就成了全民正装。唐朝女子们见个家长、陪个上司什么

    的,都喜欢穿背子以示尊重。这背子长度可以到脚,腰上没有

    带子束着,比较宽松方便,也挺好看,所以宫廷里的女子们经

    常穿着。

    襦裙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是披帛。披帛,顾名思

    义,就是在肩背上披的一条帛巾,也叫画帛,是一条长条形状

    的巾子,多由纱罗制成,上面印有花纹或是金银线织成的图

    案。披帛的佩戴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一端纽系于胸

    前,另一端向后绕过肩背,再垂于身前手臂间或者胸前。也可

    以由后绕向前,在胸前相交,总之你想怎么披就怎么披。已婚

    妇女与未婚女子所用披帛形状不同:已婚妇女多用横幅较宽、长度较短的披帛;而未婚女子用的披帛比较细长,长度可达两

    米以上。在这种披帛的衬托下,未婚的少女们走起路来袅娜妩

    媚,飘逸动人。还有个跟披帛挺像的家伙,叫作“帔子”。这个字

    念“呸”的第四声。没错,这个帔就是“凤冠霞

    帔”的“帔”。唐朝诗人张 《游仙窟》“迎风帔子郁金

    香,照日裙裾石榴色”,描写的就是帔子和石榴裙这对黄金搭

    档。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嫁时披帔子,所以才有

    了“凤冠霞帔”这个词。

    除了襦裙服,唐代的女子们还有其他钟爱的服饰。大诗人

    元稹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句诗

    向我们展现了唐朝一个现象:唐朝的女子喜欢穿胡服。看来唐

    朝果然是开明的朝代啊,女子们还挺赶时髦的,赶的还是外国

    的时髦。胡服中最受姑娘们青睐的是羃篱、帏帽、回鹘装、胡

    帽和靴。如果你穿越到开元天宝年间,走在长安街上,可以看

    到很多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姑娘。

    羃篱与帷帽都是蒙面的帽子,在西域的时候是用来遮蔽风

    沙的,流传到中原之后,就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

    人窥视的帽子。羃篱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下垂遮蔽全

    身,而帷帽则是在帽子的四周挂一圈网帘,下垂到颈部。有钱

    人家的姑娘们会在网帘上加一些珠翠来作为装饰。

    回鹘装有点像是翻领的连衣裙,也有点像男子的长袍,袖

    子窄小,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回鹘装的颜色大多

    是暖色调的,最常见的是红色。衣服的材质大多是织锦,领子

    和袖子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衣服整体比较厚实,保暖性

    能杠杠的。穿着这回鹘装,还需要将头发挽成“回鹘髻”来与衣服搭配。发髻上还要戴一顶金冠,两鬓通常还要插上各种华

    丽的簪钗。

    胡帽即西域地区引进的“浑脱帽”。一般用较厚锦缎制

    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的。帽子顶部略成尖形,帽子上的装饰

    各有特色:有的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有各种珠宝。样式

    也有很多种:有的是曲线帽檐;有的带有上翻的帽耳,帽耳上

    装饰着羽毛;有的在帽檐部分装饰有皮毛。式样众多,繁简不

    一,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挑选。

    靴子传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广泛喜爱,男女都爱穿

    靴子。李白穿着靴去见玄宗皇帝,在皇宫里喝醉了酒,让高力

    士给他脱靴的事可是真的。民间女子也十分喜欢穿靴子,最常

    见的是软底透空锦靿靴。

    蹀躞带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原。唐朝人喜欢佩戴玉带来炫

    富,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的玉带便被

    称为“蹀躞带”。蹀躞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用

    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火石袋等七件物品,这七件物品被

    称为“蹀躞七事”。开元以后,官员必须佩戴“蹀躞带”的规

    定被取消了。官员是不戴了,民间的妇女们却来了兴趣,她们

    去掉了挂在带子上的“蹀躞七事”,只用狭窄的皮条束着腰。第2章 相公,把你的衣服借我穿一天呗|女子

    的男装偏好

    根据《旧唐书·舆服志》的记载,唐朝时的妇女“或有著

    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这话翻译成白

    话文,意思就是无论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女子身穿男式衣服

    靴子的现象很普遍。这个风潮最先是由太平公主引领的,据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太平公主在一次家宴上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上文所说的“蹀躞七

    事”,以赳赳男子的仪态载歌载舞出现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面

    前。太平公主为什么要穿男人的衣服呢?太平公主可是很有政

    治理想和政治才能的,又有那么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母亲,自

    然在心里很想与男人平起平坐。

    唐朝的男装是什么样的呢?唐代男子服饰有公服和常服之

    分,妇女们穿的男装一般是男装中的常服。一身常服主要包括

    帽子、袍子和鞋子。具体说起来就是幞头、圆领缺骻袍和长靿

    靴。幞头是男子头饰的一种,是由鲜卑帽发展而来的。课本上

    李白的画像,就是头戴幞头的。幞头一开始比较矮,只是裹在

    头上。后来人们在幞头下面加了一种叫作巾子的东西,巾子是

    用桐木、藤草、皮革等制成的,用来支撑幞头,使它固定。巾

    子的样式和称呼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贞观时期顶部低平,称

    为“平头小样”。到武则天时,巾子逐渐加高,称之为“高头

    巾子”,根据记载“则天赐群臣然葛巾子,呼为武家高巾子,亦曰武氏内样”,这是高调向群臣宣布:现在天下姓武了,你们戴了我赐给你们的武家高巾子就是我的人了,都得好好为我

    办事啊!唐玄宗时期的巾子顶部圆大,倾向前额,这种款式称

    为“开元内样”,制作材料主要是罗、纱等。幞头上还有一个

    零件叫作幞头脚,是幞头上系在脑后的带子的剩余部分,因为

    它比较柔软而且垂在脑后,所以也叫作“软脚”。不同的时期

    幞头脚也有不同的样式。

    圆领缺骻袍是隋唐时期最为流行的男装,是一种胡服,其

    样式是圆领的袍子,衣服的侧面开衩,衩口一直开到骻部,所

    以名为“缺骻袍”。这种圆领缺骻袍样式简洁,穿起来十分方

    便,全民都很喜欢穿。但是各个阶层的人穿的颜色是有讲究

    的。先从官老爷们说起,唐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百官三品穿紫

    色,四品穿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

    色,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流外官员和庶民穿黄色。

    唐朝对于庶民的服装还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庶人、部曲、客

    女、奴婢的衣服的通用颜色是黄色和白色,客女和婢还可以穿

    青碧色,胥吏穿青色。屠贩工商穿黑色的衣服,军人穿的是皂

    衣。这样一来,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家的身份。不同阶层的衣服

    的用料、花色图案等也是不同的。七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花纹

    绫,七品以下至九品的官员可以穿丝布和杂小绫。下层劳动人

    民只能穿麻布衣服。

    不得不说唐朝除了不允许有身份的女子独自在街上溜达以

    外,实在是非常开明了。追溯原因呢,大概是因为唐朝文化和

    经济都比较繁荣吧。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频繁,对外贸易也

    发展得很好,这样一来,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发展,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进步,整个社会都比较和谐包容。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呢,就是个人魅力的影响啦。谁的魅力这么大啊?女皇武则

    天呗!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带给唐朝社会的冲击

    性是巨大的。据说在武则天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她的父母就

    把她打扮成小男孩的样子,并且带她去算命。相士算出了武则

    天是帝王之相,着实把她的父母吓了一跳。而她的称帝也使得

    广大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女人们大胆起来,追求男女平等。

    她们的思想也开始变得开明,抛开传统礼教对女孩家的束缚,穿着男装出门从事各种活动。第3章 起早贪黑就为了梳个劳什子发髻,容

    易吗我?|女子发型

    唐代发髻的种类可是太多了,一天换一样,都能换很久

    呢。常见的有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拔丛髻、同心髻、云

    髻、半翻髻、反绾髻、百合髻、飞髻、花髻、凤髻、螺髻、双

    髻、望仙髻、惊鹤髻、回鹘髻、乌蛮髻、峨髻、抛家髻等等。

    这些发髻的名称都十分形象,举几个例子吧:云髻是一种朵云

    状发髻。半翻髻形状宛如翻卷的荷叶。螺髻的形状像一个螺

    壳,五代和凝《宫词》中“螺髻凝香晓黛浓”,就是赞美了这

    种魅力的螺髻。高髻,顾名思义就是很高的发髻。有多高呢?

    根据记载是一尺高。这唐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5厘米!也

    就是说,梳了个高髻,1.6米的姑娘瞬间变成了1.85米啊!秒杀

    一切高跟鞋!楼堕髻,是在高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事儿

    还跟杨贵妃有关。相传贵妃娘娘有一次骑马时从马上摔了下

    来,把头上梳的高髻摔得偏向了一侧,有髻鬓下坠欲解之状,美丽妖娆。旁边的宫女们看见了,纷纷效仿。一时间,这发型

    广为流传,风靡一时。看来杨贵妃这个女人还是颇有些时尚天

    分的嘛,落个马也能引领出时尚潮流,魅力果然不是吹出来

    的。除了这些真真正正用自己的头发梳出来的发髻,唐代还有

    戴假髻的风俗,这种假髻被称为“义髻”。娘子要是嫌梳发髻

    费时费力,不如戴上义髻,又方便又美观。杨贵妃就特别喜欢

    戴(贵妃的出镜率可不是一般的高)。这可不是小丫鬟胡扯

    的,有史料为证。《杨太真外传》记载:“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意思是杨贵妃经常戴着假髻,穿着黄

    裙子。假髻上还可以涂上黑漆,这种涂了漆的假髻的使用者一

    般是贵族女子,还有皇宫里的歌姬舞姬。

    发鬟是环形的发髻,要梳成中空的。最常见的发鬟是双

    鬟,通常是未婚女性梳的,而且一般是地位比较低的女性的发

    型,又因为双鬟的形状像一个“丫”字,所以就有了“丫

    鬟”这个词啦。“丫鬟”也叫“鸦头”,李白和白居易都有诗

    提到,李白写的是“黄头奴子双鸦鬟”,白居易写的是“绣面

    谁家婢,鸦头几岁奴”。还真是奴婢中的流行发型呢。

    这唐朝妇女的发型呢,跟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初

    唐、盛唐、晚唐的发型就有很大的区别。

    初唐时期,人们刚刚经历了朝代的变迁,摆脱战乱的阴

    影,对新生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景。这个时期妇女发型的特

    征为上梳,露出耳朵,形成双螺交髻、半翻髻、圆单髻、条形

    髻等发型,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干练感觉,充满了活

    力与激情。

    盛唐时期,繁盛强大自然是不用说了,不然怎么叫“盛

    唐”。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顶峰。在武则天

    统治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开明,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

    提高,对美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发型、装扮等都变得十分讲

    究。白居易还为此写了一首《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

    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用以表现当时女子对妆容的讲究。盛唐时期流行的发型

    有平梳、稀疏掩耳梳云髻或双梳云髻等。那时有“城中女子交

    髻,四方交一尺,城中女子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女子大

    袖,辊方全匹帛”的现象,意思是流行的发型和服饰都是从宫

    中或者京都流传出来,然后传遍全国的。总之呢,盛唐时期的

    发型种类花样是最多的,也是妇女们最喜欢打扮的一个时期。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此时的发型特征是下梳,完全盖住耳朵,形成各种“抱家髻”,这种十分蓬松的平髻,体现出一种膨胀夸张疏懒的肥美,也反映了当时的妇女们生活

    的无望与散漫,没有了初唐的积极向上和盛唐的高贵自信。第4章 化妆术学起来,淡妆浓抹总相宜|化妆

    的学问

    在唐朝这个没有整容、美图秀秀以及其他美图软件的时

    代,弄个好看的发型只是成功做一个美女的一半,还有一半是

    神奇的化妆术。这唐朝的化妆术有多神奇呢?给你讲个故事

    吧!汴州地区有个擅于跳舞的女人叫作庞三娘,她就是个把化

    妆术练得出神入化的女人。庞三娘年纪已经不轻了,跳舞的时

    候不能像年轻女子一样轻盈,脚步有些沉重。但是因为她特别

    会化妆,所以别人看见的庞三娘还是那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丝

    毫没有发现她已经是个大龄女子了。又过了一些年,庞三娘更

    老了,脸上已经有了许多皱纹。她用薄薄的轻纱贴在脸上,再

    把云母和蜂蜜混起来涂在轻纱上,看起来呢,还是个年轻貌美

    的女子。有一次,汴州有个大型舞会,主办方派人过来请大名

    鼎鼎的庞三娘过去跳舞。使者到她家里的时候,刚好庞三娘没

    有化妆,看上去就是个老太婆的样子。使者称呼她为“恶

    婆”,问她庞三娘在哪里。庞三娘骗那个使者说,庞三娘是她

    的外甥女,现在有事出去了不在家。你明天再来吧,请帖就先

    留在这儿。使者听了照办了。第二天,那个使者又来了,早已

    化好妆的庞三娘在家里等着他。使者对她说,昨天娘子不在,我已经见过了娘子的阿姨。庞三娘的化妆术如此神奇,坊间给

    她取了个外号叫“卖假脸贼”。

    看看,这个“假脸”可比今天的“假脸”要厉害多了,不

    动刀子就能换张脸。废话不多说,快点结交个擅长化妆的闺蜜,让她给你也换张“假脸”吧!

    唐朝的化妆步骤呢,大致分为以下几步:敷铅粉—抹胭脂

    —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一一来学一下吧。

    第一步:敷铅粉。铅粉是古代的粉底。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是我国最古老的化妆品之一。具体用

    法也跟涂美白霜差不多:均匀涂抹在面部,可以达到美白柔

    肤、提亮肤色、遮斑淡痕的效果。

    第二步:抹胭脂。胭脂是由汉代的张骞从西域引进中原

    的。胭脂呢,也叫“焉支”,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黄”的花

    朵,这种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人们把花摘下来,杵

    捣一番,把黄汁淘去,制成鲜艳的红色染料。为了便于保存和

    涂抹,一般多用于丝绵浸染之后晒干,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

    涂抹在脸上即可。因为这名叫“红黄”的花朵来源于焉支山

    下,所以胭脂最早被叫作“焉支”。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

    们对焉支进行了改进,在其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之成

    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使用更为方便,效果也更好。由

    此“焉支”也被写成“胭脂”。到了隋唐时期,胭脂的制作工

    艺已经有了质的飞越。妇女们也十分钟爱这种化妆品。唐朝女

    子抹胭脂有多夸张呢?王建的《宫词》里写过这样一句诗“金

    盆水里泼红泥”,意思是说一个宫女洗完脸之后,盆里的水都

    变成了红色的泥浆。天哪,这得涂多少才能把清水都弄成了泥

    浆!说到爱美,当然少不了这个出镜率极高的女人:杨贵妃。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

    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说的是杨贵妃因

    为大夏天涂抹了很多脂粉的缘故,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的。

    第三步:画黛眉。画黛眉就是描眉的意思。描眉的化妆方

    式,也是古已有之的。早在战国时期,妇女们就很热衷于描眉

    了。到了唐代这种风气更盛。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流

    行描眉。当时流行的眉毛样式有很多种,像什么小山、月眉、三峰、涵烟、倒晕等等。这些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然后

    再自己描画而成。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

    眉。阔眉是唐代妇女画眉时采用的主要形式,也称桂叶眉,用

    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早在初唐时

    期,宫廷内外就流行起这种阔眉,描绘时一般都画得很长,在

    具体画法上,有两头尖的,也有一头尖锐一头分梢的;有眉心

    分开的,也有眉心紧靠,中间只留一道狭缝的;有眉梢上翘

    的,也有眉梢下垂的,各种样式各种美。到中晚唐时,阔眉的

    流行度又上了一个层次,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就

    是画着阔眉的。关于妇女的眉毛,诗人们也是不遗余力地写了

    很多诗来描绘,像什么“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

    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

    飞”等等,足以看出,不仅仅是女人喜欢描眉,男人也十分喜

    欢描眉的女人。

    盛唐以后,画眉之风更加盛行。就连一些小女孩,也开始

    学着画眉了。李商隐还为此写过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

    画。”看看,八岁的小姑娘就开始自己偷偷照着镜子画眉了,唐朝果然是爱美的朝代呢。第四步:贴花钿。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一种蛾眉间的

    装饰。它是将一些材料剪成花样贴在额间的,“鹅黄剪出小花

    钿”就是写的剪花钿。用来剪花钿的材料有很多,像什么金

    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螺钿壳以及云母片等等,甚至连

    蜻蜓的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是不是很奇妙呢?唐代花钿的颜

    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其中以红色最多。花钿的形状有桃

    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

    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三十多种,体现了唐朝女子们

    对美的创造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梅花形状。而说起贴花钿在唐

    朝的流行呢,不得不提起一个女人。这花钿的潮流引导者,是

    才女上官婉儿。据说上官婉儿有一次触怒了武则天,被武则天

    打在额头上,留下了一点疤痕。上官虽然在处理政事上不输给

    男人,但是毕竟是年轻女子,对自己的相貌还是十分在意的。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剪花钿贴在额上来掩饰疤痕。宫中的

    其他女子看见了,觉得很美,纷纷效仿。这一流行趋势逐渐蔓

    延到了宫外,寻常百姓家的女子也纷纷贴起来了。除了花钿,唐朝的女子们还会往面腮酒窝处贴一种装饰,叫作面靥。唐代

    妇女面靥一般用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粘贴的,形状有

    钱形、杏形、弯月形等。颜色多用朱红色,但也有黄色的。有

    一种黄色的星状面靥叫作“黄星靥”,“情催巧笑开星靥”说

    的就是这种面靥。有的妇女还在靥的周围(如鼻侧)贴饰各种

    花卉,这种装饰叫“花靥”。面靥的由来呢,也跟女子遮脸上

    的伤疤有关。相传三国时期吴国的皇族孙和酒后舞如意,误伤

    了夫人邓氏的脸颊。大夫用白獭髓、玉石粉、琥珀屑合药敷贴

    在邓氏的脸颊上,称此方法可以不留疤痕。后来因为放入的琥珀过多,使邓夫人左脸颊留下了痣一般大小的红点。孙和见了

    后觉得“更益其妍”。于是其他妻妾纷纷用丹朱点颊。

    第五步:描斜红。斜红是在太阳穴两旁描红色,“一抹浓

    红傍脸斜”。它的来历又是跟女子脸上的伤痕有关了。这次的

    女主角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宫女。这位小宫女不知为何,一头撞上了水晶屏风,霎时血流满面,等到愈合之后,脸颊上

    留了一道伤痕。结果曹丕更加疼爱这位宫女。其他的宫女们见

    了,竞相用胭脂在脸上画出假的血痕来引起文帝的注意。

    第六步:涂唇脂。现代女子的化妆品里,口红和唇膏是不

    可或缺的。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口红叫唇脂,是由朱砂融合

    动物的油脂制成的,色彩十分明艳。唐朝女子点唇的样式有很

    多种,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

    红、圣儃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

    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等,但是最主要的风格还是以

    娇小浓艳为主。唐朝人的审美中,最完美的唇应该像樱桃那样

    纤小鲜艳。妇女们为了达到“樱桃小口”的效果,在点唇时,通常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这样一

    来可以改变嘴型。嘴型厚的,通过涂抹,可以改画成薄的;嘴

    唇大的,也可以改画成小的。如此神奇的点唇术当然会受到妇

    女们的高度重视啦。所以在唐朝的化妆术里,点唇也是十分重

    要的一个步骤。

    除了以上六个在脸上做功夫的步骤以外呢,还有一项也是

    非常重要的——美甲。当然啦,美甲是现在的说法,在唐朝,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唐朝女子也依据当时的条件想出了美化指甲的方法,那就是用红汁染指甲。这红汁呢,就是凤

    仙花的汁液。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摘下花瓣,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甲了。古代没有指甲油瓶子

    里的小刷子,要怎么涂在指甲上呢?其实在唐朝呢,是不采用

    刷染这种方法的,妇女们是通过浸染的方式给指甲着色的。就

    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浸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

    分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

    这样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通过这种方法染的指甲,可以好几个月不掉色。第六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代住房不简

    单

    卖房啦卖房啦,本楼盘盛大开业,占地百亩,交通便利,毗邻酒肆。由长安皇家设计学院亲自操刀设计,建造装修布置

    一条龙服务,奢华体验,专为穿越者设计,你值得拥有。

    有圆盖。上面又放置着涂着金的铁凤,高有一丈,表达了女皇

    十二辰,设有九龙环捧着的圆盖;上层取法二十四气,顶上也

    大,还很精巧华美呢。下层取法四时,各随五方色;中层取法

    样?是不是非常高!除了高,还很大呢。四周有三百尺。除了

    你别不相信,明堂一共有三层,高度是二百九十四尺!怎么

    不是乱叫的,以这个建筑的高度,还真能够得着天上的神呢。

    了。明堂还有个神气的名字叫作“万象神宫”。这“神宫”可

    枢。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建筑了,相当于是唐朝的摩天大楼

    山宫、上阳宫等宫殿。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建造了明堂和天

    以及武则天就开始大兴土木了。高宗在洛阳建造了宿羽宫、高

    简朴吧。盛唐时期,国力实在是太昌盛了,此时的统治者高宗

    宫殿就沿用了隋朝的旧宫殿,新建的离宫用了草顶。看看,够

    唐朝初期李世民吸取了这个教训,在修建宫殿上以简朴为主。

    众所周知,隋炀帝奢靡无度,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宫殿。

    知识了。

    既然打定了主意要买房,那就得了解一下唐代住房的基本

    旅馆,但总不能一辈子住旅馆吧,还得买房。

    吃的都吃了,该玩的都玩了。晚上在旅馆暂住。人可以住几天

    你到了唐朝的长安以后,每天白天在街上到处溜达,把该

    是个两星级|各阶层住房

    第1章 皇宫五星级,官邸三星级,咱民居也 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明堂的北方,还造了一个“天堂”。别

    误会,这个天堂是专门用来放佛像的,而且放的是巨大的佛

    像。天堂有五级,比明堂还要高许多。站在天堂的第三级就可

    以俯视“万象神宫”了。

    天枢作为另一个摩天大楼,个头自然不会小,这个八面形

    的建筑有十丈五尺高!天枢下面也是大有乾坤,铸有一座铁

    山。周围有十七丈,有铜铸的麒麟、蟠龙等吉祥物围绕在铁山

    周围。天枢的上方呢,有一个“腾云承露盘”,方圆三丈,有

    四条捧着大火珠的立龙。这个“腾云承露盘”象征着皇帝离天

    很近。

    而这所有的宫殿中呢,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大明宫。大明

    宫也是唐代最大的宫殿,比现在北京的紫禁城大四十四倍。大

    明宫巨大的建筑群,以屹立于砖台上的殿阁与向前延伸和逐步

    降低的龙尾道相配合,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大国鼎盛时期雄浑的

    建筑风格。

    当时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三个,一个就是这宏伟无比的大

    明宫,它位于都城长安的东北方向。一个是位于长安城正北方

    的太极宫。这个太极宫就是人们所说的宫城。宫城呈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宫城分为三个部

    分,正中央为太极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是太子居

    住的地方;西侧是掖庭宫,是后宫妃嫔们的住所。宫城的南边

    是皇城,是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太极宫和大明宫是相通的,城墙旁有连接两个宫殿的复道,两宫的人可以彼此往来。第三

    个宫殿建筑群是兴庆宫。这是三个宫殿群中最年轻的一个,是玄宗时期建造的。它的前身是玄宗皇帝自己的旧邸,改造成宫

    殿之后,华美雄伟,焕然一新。兴庆宫有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

    本楼,占地有两个坊那么大。楼前有大广场,是专供节日的时

    候歌舞表演用的。兴庆宫的复道最宽的地方有二十几米,可以

    通往城郊的曲江。玄宗皇帝还真是会享受生活啊,也不知道玄

    宗有没有带着贵妃娘娘走过复道去共游曲江呢?

    在唐朝所有的宫殿中,最雄伟壮观的要数含元殿了。这含

    元殿所处的位置就不一般。它被建造在龙首原高岗上。听听,龙首原,这名字就透露出一股帝王之气啊。在这里建造宫殿,千秋万代统治天下的希冀不言而喻啊。这含元殿高有五十多

    尺,面阔十一间,左右两厢建了两个阁子,分别叫“栖

    凤”“翔鸾”,多么有意境的名字。含元殿的殿前是一条长七

    十五米的龙尾道。群臣站在道上参拜的时候,“仰观玉座,若

    在霄汉”,估计连皇帝长什么样都看不清。要是个近视眼,连

    皇帝在哪坐着都瞧不见。

    下面我来给你介绍个稍微实际点的——官邸。

    唐朝的官邸不是免费提供的。大唐政府有规定,官员住官

    邸是采取租住制的。如果你当上了京官,自己又没有买房,那

    政府可以租给你官邸。

    不过,并不是所有官员都需要租住官邸。对于一些德高望

    重的朝廷重臣,朝廷是有些照顾的,可以免费提供官邸的。但

    是一些官可能连官邸都没有资格租住。比如,大诗人白居易。

    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官,官职是礼部主客郎中。官职虽然不小,但白居易的生活似乎过得并不好。他还写了首诗表达了这

    无房一族北漂的忧伤:“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

    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看看,多么

    无奈啊!京城难混啊!失意的他总不能露宿街头吧。他在长安

    东郊长乐里租了四间茅屋作栖身之所。后来,白居易终于攒了

    一些钱,买下了一处自己的房子。当然,没有买长安城里的房

    子。他买的房子在陕西渭南县(今陕西渭南市),靠近长安

    城。没办法啊,都城的房价,不是每个小官都买得起的。不过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不用“长羡蜗牛”了。

    白居易的居住条件还算是不错的了。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宰

    相叫作卢怀慎,有一天请病假没去上朝。卢的几个同僚去他家

    探病,到了一看,惊得几位官员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只

    见“器用屋宇,皆极俭陋”,门上都没有帘箔遮着,遇到刮风

    下雨,就只能拿条席子挂在门上遮风避雨。进屋一看,下巴是

    彻底落地了:堂堂宰相居然躺在用竹片编成的破旧床垫上,哪

    里还像个国家官员,分明跟贫困布衣没什么两样了。

    唐朝时期,官邸和官府衙署有了明确的划分。也就是办公

    室和家离得不近。官府衙署通常在皇城里,也就是宫城的正南

    方;而官员们的住宅大部分在外郭城的居民区里。

    一些大官的官邸自然是不用说,给个三星级都够不上它的

    档次。首先,这些官邸的大门就十分气派,有些采用的是鸟头

    门形式。宅子通常是四合院,用有直窗棂的回廊连接着。也有

    些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但是仍然是用回廊组成庭院。这些官邸的结构大多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被中轴线分为对称的

    两部分。主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左右建造一些次要庭院。

    这其中最大的是中央的主要庭院,庭院的后面通常建着正殿。

    正殿的左右有回廊,回廊曲折向前,围成一座四合院。走廊转

    角处和庭院两侧常有楼阁与次要殿堂,用圜桥来连接这些楼阁

    的上层。整体建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这些官邸的屋顶常用

    叠瓦屋背脊鸱吻,瓦当则多用莲瓣图案,还有一些用木仿瓦,在外面涂上油漆,以及用“镂铜为瓦”的情况。唐朝的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取士,也就是说,大多数都是文化人。既然是文

    人,就比较讲究情调。所以这些官邸大多还带有假山、园林之

    类。

    这是官员们住的地方,那他们办公的地方怎么样呢?清朝

    的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这样形容唐朝建造的办公室:“廨舍

    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弘敞。”这说明,唐朝官员的办公

    室非常的宽敞大气。一般情况下,官府廨署不仅有厅堂、内

    室、仓库、马厩等必备的空间,还有园林水榭,甚至有些官府

    还设有球场。官老爷们下班了可以留下来打个马球什么的。官

    府中最气派的地方是中堂。中堂是官员们议事的地方,也是接

    待来宾的地方。官府有自己的食堂,有专门的公厨掌勺,专门

    供官员公款吃喝。这叫“会食”制度。会食的地点呢也在中

    堂。但是你想想,吃饭得喝酒吧?喝酒得行令吧?行令得吆喝

    吧?太不庄重了吧!这中堂可是谈正事的地方。于是就另外设

    了吃饭的地方,叫作“设厅”或者“飨军堂”。怎么样?你也想弄个大官当当了?先把文言看懂了再说

    吧。

    长安城里,最多的建筑,当然是民居了。

    唐长安城街坊以道路划分,全城一共被划分为108个坊,坊

    是城中的一个居住单元,每个坊的面积是25~70公顷,相当于今

    天的大型的住宅区。坊里面有巷、曲等井字形道路系统,房屋

    的门开向巷、曲,你要是想上街,必须要通过坊门。坊四周有

    高墙围着,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还要实行夜禁制度。

    这夜禁制度就是晚上要关闭坊门,不允许人出坊到街上乱走。

    普通平民的房屋呢,规格比较低,还要受法律的限制。没

    错,别惊讶。唐朝政府对于都市居民的房屋规格是有制度上的

    规定的。政府确立的房屋规格标准是庶民构屋四架,门一间两

    架。要是超过了这个数目,就算违法,要接受惩罚。如果你要

    是越了界,或者私自打个墙,或者占了公共空间,或者搭了个

    违章建筑什么的,那都是违法的。

    庶民也分贫富。富裕点的庶民,大多用木、石、砖、瓦修

    建房屋。生活拮据的庶民呢,就只能用泥土、茅草、竹子之类

    的造房屋了。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常见。长安城里的整体生活

    水平要高一些。

    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自然是把房屋建造得很气派的。比

    如某些大官,在官邸之外,还要买房买宅买小妾,把大把的俸

    禄投入房地产事业中。这些大户人家的房屋,一般都是四合院式的庭院结构,由大门、前院、主院、后院构成。大门前面还

    有照壁。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又称影壁或者照

    墙。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个有些可怕的说法。在古时候呢,人

    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他们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修上

    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

    还有一种说法就没这么惊悚了,这种观点认为照壁是中国受风

    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照壁后面就是大门了,大门的旁边还设有小房。有客人造

    访的时候可以让客人进来休息或者下榻。也被称为“客

    馆”和“门馆”。进门之后,先到的是前院,然后是中门,然

    后才是主院。两院的东西两厢房都各自有廊屋。宅院的正中央

    是中堂,这是整个宅子最核心的地方了。这里是举行宴会、接

    待贵宾、开设典礼的地方。书香门第还要在中堂另辟书房、画

    室这样的地方,里面藏有书籍、字画等等。大户人家当然不是

    只有自己一家人住着,还要养着一群奴婢小厮。这些身份低下

    的下人们通常都住在主屋的旁边。这样主人一叫,立刻就能听

    见,从而及时依据指示办事了。

    中堂后面是后院内宅,一般是女眷们居住的地方。有些有

    钱人家还要在后院后面再建造个花园,弄些假山水榭之类的,绑个秋千,种些花,养些鱼,以供游玩观赏。第2章 买房不看广告看风水|关于住宅的风水

    郎君,我知道你买房安家心切,我也知道你钱袋鼓鼓不差

    钱。但是,这房子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那些价格、地段什么

    的,统统都不是你最重要的参考标准。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素呢?告诉你吧,是风水!要了解

    人家唐朝的风水学问,先去请一个风水先生吧。

    风水先生是风水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给人们择

    地、预言吉凶,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有士大

    夫,有和尚道士,还有一些神秘的民间人士。

    先说士大夫中的风水先生吧。这个阶层对于学习风水学是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首先,他们是读书人,有文化,有良

    好的研究能力和理解能力。再者,他们也有条件接触到最好的

    风水典籍。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人啊。皇帝们可是最看

    重风水的人了。这些士大夫们肩负着为皇帝选取宫殿地址和陵

    墓地址的重任,学习研究的环境自然是被高度重视的,因而能

    接触到最机密的典籍资料也是很正常的。第三方面呢,士大夫

    阶层的地位相对比较高,号召力也相对强一点。这样一来,组

    织个学术交流会什么的也不费什么大力气。大家互相学习,互

    相交流,共同发展,皆大欢喜。

    第二类风水师是道士。自古以来,道教都是与阴阳五行联

    系在一起的,自然也研究风水之术。很多道士都身兼数项技能,比如炼丹、占卜、驱邪、给人看风水等等。所以这个群体

    出风水师也是自然而然的。

    第三类风水师是和尚,说得专业点,是僧侣。如你所知,佛教也是个盛产大师的地方。大概是因为佛门清净地,不被打

    扰,研究起学问来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吧。而且僧人还可以云游

    四海,见多识广,自然也懂得多了。

    了解了这么多风水师,你可以有目的地去找了。找到了风

    水师呢,就跟着他一起去寻找属于你的宅子吧。

    风水师会边帮你找地方边告诉你,等你买好了房子呢,记

    得要在室内供奉着神仙像。不是光放着就行的,还需要供上供

    品朝夕礼拜,祈求神仙保佑你全家安康。

    风水师还会跟你强调风水的重要性。这风水如果选得好

    呢,不仅自己和家人会过上好日子,你的后代也会过上好日

    子;如果选错了风水,那不仅你倒霉,后代也要跟着倒霉了。

    房子选好之后,很多时候会需要改建或者扩建。这时候也

    有一些跟迷信有关的习俗。比如房屋上梁的时候需要供奉香火

    祭祀,还要念上梁文,唱《上梁歌》,对着天地鬼神祈祷,愿

    合家平安家业兴隆。宅第建好之际,还要请道士念《镇宅文》

    来保佑宅子不被鬼怪侵扰。还有个挺好玩的习俗你之前一定没

    听说过。唐朝人在建造好房屋之后,要在房屋旁边竖立一

    块“镇石”。这是为了驱魔镇邪而立的,镇石上还要写上“石

    敢当”三个字。这是普通人家的做法。有些官廨旁边的镇石上的字会复杂一点。比如福建莆田的某郑姓县令就在当地的官廨

    所立的镇石上刻了“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福利,百姓

    康,风教盛,礼乐张”。

    唐朝人在新房建好后搬迁进去的时候,还有“暖房”的习

    俗,就是请邻里朋友过来新居吃饭喝酒,一起聚一聚,彼此熟

    悉熟悉。被请的邻居友人也不是空着手带着一张嘴就来了,还

    需要准备一些礼品,用来庆贺主人的乔迁之喜。这跟咱们现代

    有些地方的习俗差不多。等郎君要搬进新房了,可别忘了杀鸡

    宰羊,沽酒买菜,请大伙好好吃一顿啊。第3章 需要装修吗?长安皇家设计学院为您

    服务|房屋装饰

    房子建好了,就这么火烧眉毛似的赶紧收拾细软住进去?

    哎,我说,郎君你好歹是个伪唐朝人,手里又有些积蓄,何不

    好好装修一番,毕竟这毛坯房住着没啥生活情趣。不如去长安

    皇家设计学院请个设计师来,好好给你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房

    子,以后请朋友到家里来吃饭多有面子啊!

    请来设计师呢,人家要跟你交流吧。郎君你喜欢什么样的

    装修风格呢?是欧式的还是中式古典的还是美式风格或者地中

    海风格?这是你的朝代,还是听你的吧。对了,连家具也麻烦

    设计师一并给采办了吧。这设计师还真是身负重任啊,不仅要

    设计方案,还要采办家具,说不定还亲自上阵给你刷个墙掏个

    壁橱什么的。等完工了你可得好好谢谢人家。于是,设计师就

    大刀阔斧地给你忙活起来了。

    这长安皇家设计学院的技术水平还真不赖,这不,没过多

    久就完工了。郎君可以去验收成果了。

    你在设计师的陪同下,走到了焕然一新的宅子里。咱们首

    先验收的是客厅。设计师得意地向你介绍着这屋里的各个物

    品。郎君你看,这坐床是用上好的木头做的。你看上面的花纹

    是石榴和核桃,象征了郎君日后必定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再

    看这几案和凭几,都是请城里最好的木匠打的。郎君你再来看看这灯。现在是白天,看不出来点灯的效果。不过郎君可以先

    看看这个灯台。这灯台上刻着鸟兽,您仔细瞧一瞧看一看,是

    不是栩栩如生!这个灯台不仅好看而且实用,可以同时点十盏

    灯呢,到了晚上啊,屋内亮如白昼,郎君就不会怕黑了。您再

    来这边看看,这花瓶是上好的青瓷制成的,上绘娇艳的花朵,是不是很精致呢?对了,还有这屏风也很雅致,上面的美女活

    灵活现,就跟随时会从画里走出来似的。这边的帷幕郎君也来

    仔细瞧瞧,你看这上面的花纹,是不是精美无比呢?

    掀开这帷幕,后面就是郎君的卧房了。看看这床,这可是

    我为您量身定制的,床身上刻着连理枝和比翼鸟,床上面还配

    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几案,可以供人在床上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最适合郎君这样连采办家具都要交给设计师的懒人了。床上的

    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被子)里子是上好的棉花,面子是丝

    绸的,花纹是鸳鸯的。这枕头是竹子做的,上面的图案也是鸳

    鸯。再看这床帐,是用绫罗制成的,看看这上面的牡丹花,象

    征着郎君是大富大贵的命啊!再过来看看这香炉,形状是个鹊

    尾。炉盖上雕的花纹是走兽。郎君多在室内点香,可以安神助

    眠,熏染被褥,还可以驱邪呢!这把铜镜是专门为郎君日后的

    夫人准备的,上面刻的是双鸾衔绶纹,也就是鸾鸟的嘴里衔着

    长绶的图案。这图案不仅好看,还有特别的寓

    意。“绶”与“寿”谐音,鸾鸟又是吉祥鸟,这个双鸾衔绶的

    纹样隐喻了郎君一家吉祥长寿,郎君可还满意?

    咱们再到书房看看。您看这书房的采光多好,郎君您母亲

    再也不用担心您的视力了。这书案也是红木的,敲敲看,多有质感!笔墨纸砚我也都为郎君采办好了。书架和书橱也是上好

    的木头打造而成的,上面雕着精美的几何图案。书籍需要郎君

    自己添置了,因为我实在不知道郎君您在读书方面的喜好。郎

    君还可以上街买书的时候顺便采买些工艺品、字画等物件摆放

    在书房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来。

    来,郎君这边请,咱们去后院看看。这后院我给设计了个

    园林。你看这小花圃里种植着牡丹、芍药、梅花、桃花等等,一年四季都能赏花。这边还有个池塘,里面种着荷花、莲花,还养着几十尾鱼,是不是很有情趣?池塘边的假山也是造型独

    特,等郎君将来有了孩子,可以带他们钻山洞玩。这儿还有个

    秋千,您可以坐上去试试,是不是很有童趣?再看这边的竹

    园,郎君可以和友人在竹涛声中畅饮作诗,更能增添雅趣。郎

    君怎么样?还满意吧?第七篇 莫问行路有多难,亲自试试就知

    道

    想要出去溜达,来,这头驴牵好。到了驿馆别光顾着自己

    吃,记得给它也吃点好吃的。你在唐朝的旅行,可都指望它

    呢。第1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你得有通关文牒|

    道路桥梁与关口

    你到了唐朝,除了选择过上安定的生活,买房买马,娶妻

    生子,还可以选择一种飘逸的生活方式——行万里路。

    在进行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前,你得做些准备。首先,带上钱。要是钱太多了背着嫌重,那就采取“飞钱”的方法,把钱寄存在当地,换一张券。到了外地需要用钱了,找到那里

    经营飞钱的地方,凭券取出钱就行了。

    盘缠的问题圆满解决了,接下来是路线的问题。唐朝没有

    GPS,也没有百度地图,你还是很有可能会迷路的。那怎么办

    呢?你得事先了解一下这唐朝的交通道路的基本情况。到时候

    就算扯个路人问路,也不至于说不清楚让人给指错了。

    首先来说一下唐朝的路。这路呢有很多种,当然不是高速

    公路、水泥路、沥青路这样的分法,因为唐朝的路要么是土

    路,要么是石子的,要么是沙子的。回到正题,这唐朝长安到

    外地的道路呢,是这样划分的。首先是划成了两大类:陆路和

    水路,然后才是详细的分类。具体分为这几种:御道(又分为

    驰道、夹道、御河),贡道,驿道。

    御道是专供皇帝出行的道路,听名字就能略知一二。陆路

    的御道又分为驰道和夹道两种。驰道是唐朝全国最高级的道

    路,不管是道路的规格还是修建的水平都是最高的。因为这驰道是专门给皇帝和他的随从们的车马通行的道路,当然不可能

    是豆腐渣工程,不然要是皇帝在上面骑马骑得好好的,突然道

    路塌方掉沟里了,有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唐朝最有名的御

    道,是“天街”。没错,就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中

    的“天街”。这天街是长安承天门外的一条大道,这大

    道“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宽的地方有一百五十米,直通皇城

    的朱雀门。夹道又叫作复道,前面我们略有提及。复道是建造

    在宫殿和宫殿之间的通道。据说玄宗皇帝建造的兴庆宫的复道

    最宽的地方有二十几米,可以直接通往城郊的曲江。我们接着

    说水路中的御道——御河。最有名的御河要数隋炀帝时期开凿

    的大运河了,这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御道,河宽有六十米左

    右。御河两岸还另外辟有专门的驰道,舟在水中行,岸边还要

    有车马护送。这排场,也只有皇帝能享有啊。

    贡道是地方向朝廷输送进贡的物资的道路,有水路也有陆

    路。既然是进贡物资的道路,也就是统治者的“财路”,中央

    政府自然是极其重视的。中央政府要求贡道所经之处的地方政

    府必须维护好这条“财路”,在一些险要的地方,还要经常开

    凿或者疏浚,以保持道路畅通。有官员甚至耗费了巨大的人力

    物力开凿出了长达七百里长的山路。

    驿道你应该不陌生,它是全国的交通主干线,官民商旅都

    可以走。驿道以京都长安为中心,分散至全国各地。驿道也是

    水陆都有,每三十里设一个驿,这驿也是水陆都有的。据记

    载,唐玄宗时期的驿馆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可以想见这驿道

    有多长。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你要是出行的话,要走驿道。那

    要往哪个方向走,走多远呢?

    你去翻翻当时的地理书,会翻到长安地区到四周地区的四

    至八道,这里面有些具体的数据:至东都835里,东南至商州

    265里,西南至洋州630里,东至华州180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

    680里,正西微北至凤翔310里,西北至分州300里,东北至坊州

    350里,正东微北至同州250里。

    这样一来你应该很清楚了,这数据这么详细,一路上又有

    驿馆接应,应该是丢不了了。但是虽然唐朝的道路四通八达,却也不是可以任你畅行无阻的。等你走了挺远的路之后,可能

    要经过“关”。

    这关呢,就是关口,通常设立在地势险要的山川河谷等要

    塞地带。设关的目的是限隔内外,防止奸邪混入危害国家安

    全,同时也征收关税,稽查行旅。设在不同地区、不同位置的

    关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唐朝把京都四周及边陲地区的关分为

    上中下三个等级。这其中上关有六个,分别是京兆府蓝田关、华州潼关、同州蒲京关、岐州散关、陇州大震关、原州陇山

    关。此外还有十三个中关和七个下关。这二十六个关口被称

    为“天下之关”。

    长安地区被称为“关中”,从长安东出潼关,叫作“出

    关”,郎君你要是想要出关的话,那可千万要小心,不是我吓

    你啊,这潼关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地势险要得很。潼关的地

    势“西薄华山,南邻商岭,北距黄河,东接桃林”,要是发生战乱,一旦潼关失守,京都长安就不保了。安史之乱的时候,哥舒翰没能守住潼关,玄宗皇帝就不得不逃出京城。这潼关的

    重要性可以想见了。

    如果郎君你想去西域看看,那你就要通过玉门关和阳关。

    听起来都是关口中的明星啊,毕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咱们从小就

    会背。玉门关也叫作“玉关”,在今天敦煌西北的一个名叫小

    方盘城的地方,是通往西域的北道门户。阳关是通往西域的南

    道门户,地处今天的安西双塔堡附近。要是你经过了这两个关

    口,说不定也能吟出几句诗句。

    如果你想从长安去荆、襄一带,那就要通过蓝田关。这蓝

    田关的位置在蓝田县的东边、骊山的南边。之所以要叫“蓝田

    关”呢,是因为关口所在的地方盛产蓝田玉。这个关口也算是

    个明星关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它写过诗:“云横秦岭

    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你要是经过这里,别忘了搜肠刮

    肚诌几句诗。

    如果你想去其他的地方,那也要经过各种关口。这关口可

    不是你说过就过的,你得有通关文牒。通关文牒这四个字你一

    定不陌生,《西游记》里,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见当朝

    的国王,告诉国王自己是从东土大唐来的,要去往西天取经,希望国王给倒换下官文,给他的通关文牒盖个印。

    这里的通关文牒和唐僧的通关文牒是一种东西,都是通关

    关口的凭证,又叫作“公牒”。在不同身份的人手上有不同的称呼,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免得到时候闹了笑话。这公牒在驿

    使手上叫“符券”,在军防、丁夫的手里叫“总历”,在民间

    百姓手里叫“过所”。明白了吗?你在通关的时候守关士兵问

    你要“过所”,你可别愣着不知所措。

    如果你出来的时候没有办理“过所”,又私自出关被抓住

    了,那是要坐牢的,坐牢的时间还不短,得有一年呢。所以

    啊,没有过所就别出来了,被抓住了可太不划算了。办理过所

    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你需要跟衙门接触,把自己的姓名、年

    龄、状貌、出行理由、目的地、途中的路线、往返时间、随行

    人员、物品、牲畜等详细信息写在申请书上递交到你所在的

    县、州的衙门,并且还要找个担保人给你实名担保。县里的衙

    门收到你的申请之后呢,需要仔细核实审查,确认无误之后,需要由县令和尉签字,并且送到上级单位,也就是州和府申

    请。州、府的长官收到县里交上来的申请,要再次审核一遍,审核通过了,就由具体掌管这一事务的府史拟定过所,一式两

    份,再由户曹参军主判、录事参军勾检、盖印,然后一份交给

    你本人,另一份留着存档备案。你收到过所之后,这一系列程

    序才算是圆满完成。怎么样,是不是十分烦琐?不过你也不能

    怕麻烦,正所谓好事多磨,想想远方的好风光,这一点点的麻

    烦又算得了什么呢?你连千年的时光都跨越了,还跨越不了这

    烦琐的程序吗?

    你费了好些事,终于拿到了过所。可你不能总走陆路吧,下面我再来给你普及一些关于水路的知识。这水路就是江河湖

    泊之类的,如果你跨国旅游的话,是不需要出海的。要走这水路呢,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坐船,这部分我们下一章给你讲

    交通工具的时候会详细说明;二是游过去,前提是你不是个旱

    鸭子而且体力跟得上,要是那河实在一眼望不到边或者是冰冻

    三尺冰面凿都凿不开,那还是算了;第三个办法呢,太简单

    了,说出来怕你打我,那就是走桥上。

    唐朝的桥大致分为三大类:木梁、石梁、舟梁。顾名思

    义,木梁就是木头造的桥,石梁就是石头造的桥,这个舟梁稍

    微复杂点,就是用船连在一起搭成桥。是不是挺好玩的呢?连

    舟为梁,过这种桥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在船上蹦来蹦去翻了船

    可就不好玩了。

    这三类桥光说你可能还不是很能明白,让我来举几个例子

    给你看看。首先举个木梁的例子,位于长安北方的中渭桥。中

    渭桥起初的名字叫作渭桥,始建于秦。西汉时,又多了个名字

    叫作横桥。这个名称的来历是中渭桥地处长安城横门外。中渭

    桥的桥柱是排架式,四根木柱为一排;排柱上有两跳斗拱承托

    木梁、桥板、桥栏。桥顶随券顶略呈八字形。桥头有华表、神

    妖。这个桥还挺命运多舛的,唐朝之前曾遭两次焚毁两次修

    建。唐朝时期也经历了两次重修,稍微调整了桥的位置。桥修

    成后,南逾秦岭通商雒(洛);北抵鄜州、盐州。当时的进士

    乔潭为这座桥写有《中渭桥记》碑文,根据碑文记载,桥是利

    用农闲时间修建的,参与者众多,有铁工、水工、木工等。

    石梁桥的代表是长安东边灞水上的灞桥。灞桥始建于汉

    代,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从而形成了一根石柱,由六根石

    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架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这是石柱墩的首创。唐朝时期,灞桥上设立了驿站,很多离人与

    他们的亲友在这里送别,有时还折下岸边的杨柳相赠,这浓浓

    的离愁别绪也催生了灞桥的新名字——“断肠桥”。听起来有

    一种凄美的诗意呢。

    舟梁桥的代表,是有“天下第一大浮桥”之称的蒲津桥。

    蒲津桥是从长安通往黄河以东的交通枢纽,规制十分雄伟。然

    而最初的浮桥是竹缆连接的,春天的时候河水激流,冬天的时

    候水面结冰,都很容易损坏桥。后来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桥改

    建成铁索浮桥,铸了铁牛八头,铁柱二十四条,连锁三十二

    条,山架八所,铁木牛人八枚,用来加固浮桥。蒲津桥的用铁

    总量占了当时全国年产量的近五分之四,这是用了多少铁才造

    出了这样一座铁索浮桥啊,也足以看出统治者对这座桥的重视

    程度了。

    了解了这么多,你可以收拾收拾行囊上路了!祝你旅途愉

    快,一路顺风!第2章 出行全靠两条腿?你当你去取经啊|交

    通工具

    公牒到手了,盘缠也够了,路线也清楚了,就差交通工具

    了。

    这唐朝的交通工具,自然是没有现代的那么先进,你别指

    望坐上飞机高铁动车地铁汽车什么的,在这个朝代,这些通通

    没有。你别想着日行千里这种事了,一天能走个几十里,就谢

    天谢地吧。遇上个高山险滩什么的,可能要拖延更久呢。

    不过你也别担心,唐朝人虽然交通工具不是很先进,但是

    也不是没有。你还可以“自驾游”呢。没错,你真的没有听

    错,真的可以“自驾游”哦。只不过嘛,你驾的不是越野车,而是马、驴、牛之类的牲畜或者这些牲畜拉的车。

    在唐朝,车与骑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这车呢,就是上

    面所说的马车、驴车、牛车等等。而骑呢,就是指这些马、驴、牛以及其他可以驮着你的牲畜啦。车和骑,在古代也是有

    尊卑之分的。通常认为骑要高级一点,是身份尊贵者的出行工

    具。在先秦到秦汉时期,大官入朝或者参加重大的活动如果没

    有乘车,还要被视为失误,要受到惩罚。例如汉宣帝时期的列

    侯韦元成侍祠宗庙,刚好下雨,路上十分泥泞,于是他没有驾

    车,而是骑着马前去。就是这么一件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

    的事情,却让他因此遭到弹劾,失掉了官职。唐朝时期这种以驾车为尊、以乘骑为卑的观念淡化了许

    多。百官入朝多选择骑马而不是乘车了。就连宫里面的女官,出现的时候也经常骑马。可见唐朝的这种尊卑观念的确淡了很

    多。

    这唐朝的马,也不是你想骑就能骑的,有身份和等级的限

    制。一般来说,王公贵族和百官才可以大摇大摆地骑马。民间

    士阶层中的富豪们也可以骑马,贫寒之士只能骑驴。那些普通

    的百姓、市井小贩、犯罪被流放之人还有奴仆下人是被禁止乘

    骑的。而且民间也不允许私自养马,至于为什么,大概是因为

    马在古代也算是军用物资吧。而且养马可是很烧钱的。你别看

    马好像不过是很普通的坐骑,但其实养马的开销是很大的。马

    匹的价格、饲料的价格都挺贵的,一般人家根本无力承担。所

    以有些清廉的官员只能骑一些不是很好的马,称之为“劣

    马”,或者还有连劣马都买不起的小官,只能骑驴或者步行

    了。想想还觉得挺心酸。

    普通百姓一般骑驴或者牛或者骡子等牲畜。但是也有些

    人,明明有条件骑马,偏要搞头小毛驴骑着,以此来显示自己

    的清高、不流俗。比如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就

    喜欢骑着驴,后面跟个小童。每次灵感一来,就写下来放进囊

    中。慢慢地积累,成了一代诗人。

    说到骑牛,你是不是瞬间想到了那个骑在牛背上遥指杏花

    村的小牧童?其实啊,这骑牛可不是山野村夫的专利,唐朝的

    文人也喜欢骑着牛出去溜达。也许是文人们认为,自己骑在牛

    背上,能写出很“牛”的诗篇来吧。还有一种比较贵气的出行方式——乘坐舆。这舆通常是由

    人力抬着前行的,所以也叫“肩舆”,就是我们所说的轿子。

    一般适用于达官贵人,要是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也雇不起轿

    子。

    上面说的全是陆路的交通工具,下面来讲讲水路上的交通

    工具——船。古代渡河,如果没有桥的话,又因为种种原因无

    法泅渡,又不想绕路,那就只能坐船了。上船的地方叫

    作“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渡口。想要坐船呢,你得在

    渡口交钱,船家才会把你渡过去。因为这生意的垄断性比较

    强,所以一般价格都很高。你要是钱不够,根本渡不了河。讲

    个例子给你听吧。元和年间有个进士叫作周匡物,是福建人。

    他家境贫寒,为了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徒步走了几千里。途

    经钱塘江,需要过江。船家因为他没有钱,不准他上船。周匡

    物十分悲哀,在公馆里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应举题钱塘公

    馆》:“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

    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钱塘的地方官员看见这首诗,责罚了

    负责渡口的官吏,并且让周匡物免费渡江。周匡物顺利到达长

    安,一举考中了进士。这件事情之后,周匡物的这首《应举题

    钱塘公馆》也火了一把,很多船夫都会背诵,还因此形成了一

    个传统,那就是船家免费送应考的读书人过河。这不由得让人

    想起,如今每逢高考时节,会有很多免费送考生去高考考场的

    出租车,难道是从唐朝就沿袭下来的传统吗?第3章 有床你就睡,在路上哪有那么多讲究|

    驿馆与旅店

    假如你是个邮差,或者大小是个官员,或者是个有身份的

    士人,那你出门在外的时候就可以在驿馆休息。在唐朝呢,驿

    馆的数量非常多,可以说遍布全国,一般三十里就有一个驿。

    根据记载:“自华而北界于栎阳,其驿六,其蔽曰同州,其关

    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蓝田,其驿六,其蔽曰商州,其关曰武

    关;自长安至于邠,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

    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田寺,其驿三,其蔽曰凤翔府,其关曰陇

    关;自谓而北至于华原,其驿九,其蔽曰坊州;自咸阳而西至

    于奉天,其驿六,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内,总而合之,以至

    于关;自关之内,束而会之,以至于王都。”历代的驿有以下

    几个特点:①官办、官管、官用,是历代政府机构的组成部

    分;②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

    ③以人力或人力与畜力相结合的方式,接力传递,逐程更替。

    总体来说,国内的驿路干线以东、西两京为轴线,向四面八方

    辐射。因此驿馆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不同的规格。其中规格

    最高的当然是两京之地的驿馆,被称为都亭驿。剩下的驿馆分

    为六个不同的级别,规格和设施都有所区别。

    你到了驿馆,可不要到处乱钻,让人觉得你是个没有出过

    门住过驿馆的土包子。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事先了解一下驿

    馆的建筑格局。驿馆也分为前后院落,前院的主要建筑为堂,堂前为前院

    入口,左右为两厢。前院是办理接待、通信、运输等事务的场

    所,也就是办理公务的地方;后院是宾客下榻之处,也就是你

    住的地方啦。后院的主要建筑是上厅,周围环绕着别厅。院落

    也是廊院式的布局,下雨天在院落间行走都不用打伞,因为廊

    子环绕了整个客馆。

    除了给客人住的屋子以外,驿馆中自己的工作人员也有专

    门的房间。通常一座规模尚可的驿馆里,有工作人员几十个到

    几百个人,这些人通常被叫作“驿丁”“驿子”“驿夫”等

    等。他们有集中居住的地方。居住的院落一般在大门附近,方

    便随时出差。大门旁边除了驿夫们居住的地方,还有马厩。把

    马厩设置在大门旁边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马匹进出。驿馆里的

    马叫作“驿马”,别看它们是马,可还有国家编制呢!它们吃

    的草料都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也就是说,吃的是公粮。那么

    这驿马有什么特征呢?要是在路上丢了该怎么找呢?不用担心

    这个问题,驿马是很好识别的,因为它们的左前大腿上印着驿

    馆的名字,脖子上还印着所属的州的名字,一目了然。马厩的

    旁边呢,通常是堆积转运物资的仓库,因为装货卸货很是麻

    烦,就将仓库就近设立在马厩旁,离大门也不远,可以节省一

    些工夫。这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而驿馆的负责人呢,也就是驿丞、驿长或者馆驿使,他们

    有自己专门的VIP住房,是不跟一般的驿夫住在一起的。说是

    VIP,其实也不是很恰当,因为驿丞这样的小官的住所,能高档

    到哪里去?只是比驿夫们好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罢了。驿馆的许多建筑里,有一个你一定很感兴趣,那就是厨

    房。厨房一般被安排在后院的旁边,和粮食库靠着。之所以安

    排在后院附近呢,是因为离宾客近,上菜上饭的比较方便。你

    待在房间里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此外,还有酒库、茶库等

    等,甚至还有咸菜库!

    有些驿馆比较讲究,还会在后院的后面修建一个游苑,里

    面有花草,有水池,风景优美,是专门供宾客游玩观赏的地

    方。你可以在这游苑里喂喂鱼,赏赏花,解除一路的劳碌。看

    来这驿馆还是挺以人为本的嘛!在后院和游苑之间,还建有一

    所驿楼。你可以爬上去极目远眺,看看周围的景致,看看远方

    的路途,把栏杆拍遍。到了晚上呢,你也可以和在驿馆认识的

    旅人一起爬上来,一起看星星看月亮,聊聊人生聊聊理想。说

    不定还能遇上一两知己呢!

    不过驿馆也算是人员杂乱,天南地北的人都会在这里相

    遇,有时候,也会有些问题出现。你可能要问了,住个店能有

    什么问题啊?难不成还要因为争夺房间打起来不成?哎呀,郎

    君你真是神机妙算,居然一语言中了!这事儿啊,还真有呢。

    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之一呢,还是个名人,那就是大诗人元

    稹。话说这元稹从东都洛阳去西京长安,途中歇脚在敷水驿的

    高间里,这高间就相当于驿馆里的总统套房了。元稹能住进

    去,想来面子还挺大呢。可是咱们的元大诗人已经躺下睡觉

    了,却突然进来了一个人。这可真够惊悚的,难道是遭贼了?

    来人也是一个下榻在这个驿馆的行客,还是个宦官,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太监。这个太监看上他的房间了。这太监品级跟元稹差不多,架子倒不小,非要把元稹赶走,自己住这个总统套

    房。元稹睡觉睡得好好的,莫名其妙地发现有人闯入,还要把

    他赶走,自然是不愿意。宦官执意要住,元稹坚决不让。这样

    僵持下去,天都要亮了,两人都住不成了。于是他们选择

    了“国际惯例”——武力解决。这一打的结果不言而喻,诗人

    的手是写字的,打架可不擅长。当然,自幼习武,出来闯江湖

    都随身佩着剑的李白除外。反正结果就是元稹被宦官的随从用

    鞭子打了一顿。元稹实在是气不过,驿馆也不住了,连夜赶回

    了长安向皇帝告御状。这件事的结果也跟事件本身一样,简直

    是难以理喻。元稹作为受害者,居然因为这件事情被贬职了!

    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唉,不过由此也能看出,那个太监

    在皇帝面前还是很得宠的,这样公然的偏袒和包庇,真是苦了

    我们的大诗人了。这个太监是谁呢?就是唐朝的大奸臣仇士良

    啦!

    所以啊,有了这个教训,郎君你要是睡得好好的被人叫起

    来换房间,还是乖乖地换吧。

    要是你身份地位不是很高,没有资格住驿馆,那也不会露

    宿街头、以天为庐地为盖的。因为除了政府开设的驿馆,还有

    各种旅馆遍布在路上呢。这些旅馆有官办的,有私营的,甚至

    还有寺院开设的呢。所以啊,你放心地赶路吧,歇脚的地方不

    会少的。

    官办的旅馆呢,虽然入住要求比驿馆要低多了,但是也不

    是普通庶民可以住进去的。大小你得是个官,才可以入住。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是可以住的。不过这种官办的旅馆是不提供交

    通工具的。

    私营的旅店对于居住者的身份就没什么限制了,有钱就

    行。

    由于受到坊市制度的影响,私营旅店的经营者不能临街开

    店,大多把店开在各个坊或市里。旅店除了开在城市里,也开

    设在大路两旁。这种开在大路旁边的旅馆,通常在驿馆附近。

    这样的地理选择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一行人中可能会有身

    份、等级的不同,官员住驿馆,家属或者随从就可以住在旁边

    的旅馆里。这也算是一种捆绑营销吧。

    这种商业性的私营旅店为了赚钱,还提供一些额外的服

    务。比如很多旅馆里是提供饭菜的,旅客可以不用出门就吃到

    饭。有的旅馆还提供交通工具,通常来说是驴,供客人付费使

    用。甚至有的旅店的房间里还有各种赌具,旅客可以在房间里

    赌博消遣。杜甫还在旅馆里赌博过呢!他的《今夕行》里这样

    写道:“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

    无,相与博塞为欢娱。”还有更高级的呢,有的旅馆简直够得

    上“五星级”了,因为,它们有秘密武器——温泉!没错,唐

    朝就有温泉旅馆了,这在当时叫作“温汤旅社”,“汤”可不

    是我们现在饭桌上喝的汤,汤在古代是热水的意思。这么高档

    的旅社肯定很受有钱人的欢迎。

    要是你囊中羞涩,也不用担心要睡大街。趁着天还没黑去

    找个寺院吧。寺院的旅舍也分两种,一种是营利性质的,还有一种是慈善性质的,可以免费留宿客人。囊中羞涩的你要找就

    找这种免费的旅舍吧。

    唐朝时期的寺院是非常多的,这也跟统治者尊崇佛教有莫

    大的关系。有些有名的诗人题诗在寺院的墙上,还为寺院增添

    了人气呢,吸引了很多粉丝前来。你要是文笔还不错,也可以

    试试看哪,给寺院增添些香火,也算是对免费留宿你的报答

    了。第4章 收好这首诗,想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文人的送别

    郎君在唐朝,结识了几个文艺青年,厮混了一段时间呢,感情已经很深了。这时候,你们中有人突然有事,必须远行。

    远行的原因呢,大概就是受任远调,或者父母病笃,或者回家

    娶妻什么的,反正就是非走不可了。你们一行人总要送送人家

    吧。这山高水远的,交通工具又那么原始,又没有电话没有视

    频,此去一别,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见面呢。好好送别是一定

    要的。

    那么该怎么送别呢?首先,酒是一定要喝的。酒是个好东

    西,浓浓的离愁别绪沾上了一抹酒香,很好地给了大家一个抒

    发情感的方式。大家可以借着酒意肆意大哭大笑,免去了尴

    尬。

    光喝酒还不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074KB,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