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110077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小暑\大暑)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 2011年第7期
     小暑避暑湿

    (公历7月6-8日)

    温风至 蟋蟀居宇 鹰始鸷

    [宜]养心,保持乐观心态

    [忌]过分贪凉及摄入过多冷食

    小暑,“署”即炎热,小暑意即小热。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应减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其实这种吃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使身体排汗,而排除体内的各种毒素。因为夏季容易食欲不振,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有些地方还吃生黄瓜和煮鸡蛋。

    小暑时节大地上没有一丝凉风,就算有风的话,那也是夹杂着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诗经·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小暑节气时,由于太热,连蟋蟀都跑到了庭院里来避暑了。

    但是,季节虽然炎热,养生还是一样要防湿。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将桌椅摆放在露天,容易受潮,一旦座椅温度升高,就会将这潮气散发给人体,久而久之,甚至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谨防暑湿致水肿,健脾祛湿是关键

    夏季到了,人容易水肿,尤其是女性朋友。水肿又称浮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其实,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是身体对内外环境一时无法适应的调节,问题不是很大,就像有时候人失眠,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也常见眼睑、手等处出现水肿是一样的,活动一段时间会自动消失。但是,有些水肿,却是因为暑天湿邪困脾引起的,不仅如此,气闷、困倦、瞌睡、反应迟钝等不适症状也与它脱不了干系。

    天气炎热 ......
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