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用药》 > 2002年第9期
编号:11056479
“衡法”治则三十年
http://www.100md.com 2002年9月1日 《家庭用药》 2002年第9期
“衡法”治则三十年

     20世纪70年代初,颜德馨总结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所得,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以及“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衡法”治则,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也引来争议不绝......

    30年来,颜老以自己在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不断总结完善“衡法”治则理论,并将它渐次运用于延缓衰老和疑难病的治疗,所获成绩斐然。最终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肯定。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追溯中医活血化瘀治法的历史,我们看到:

    成书约在周秦的《内经》中记载了不少瘀血的资料。《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很多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大黄、桃仁下瘀血、血闭,破

    瘕积聚;地黄、芍药逐血痹;当归、川芎同治金创等。

    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列载了很多血瘀辨证的治疗方药,中医活血化瘀的治法奠基于此。直至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始立蓄血专篇。清代早期,叶天士医案中提到“久病入络”之说,因病久气血运行不利,血液之中必有瘀凝,他对于痹症、痛症、郁症、积聚、瘕等许多病证,广泛应用活血化瘀法。清代中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清末唐容川的《血证论》等,对瘀血的论治都有专述。

    颜德馨,其父颜亦鲁为江淮名医,擅治脾胃病。颜老幼承庭训,侍诊时身受熏陶,待成年负笈海上时又随内科秦伯末、盛心如、郭柏良,外科许半龙,儿科徐小圃、单养和等诸大家。20世纪50年代,颜老即开始探索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其时也是“衡法”治则的萌芽时期。

    颜老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中医“八纲辨证”之中,虽无气血二字,但气血内容确尽贯于八纲之中,故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瘀血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遂根据疑难病证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而活血化瘀能够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已远远超过前人“通行血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