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肛裂
编号:13781017
Y-V肛管成形术加侧方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68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1
     陈旧性肛裂是指肛裂口已成梭形溃疡,同时有哨兵痔、肛窦炎、肛乳头肥大或皮下潜行瘘,并有周期性特疼痛者。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肛裂的术式有数十种之多,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可靠的通用方法,Y-V肛管成形术和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2004年至2009年,我们将两种术式结合起来治陈旧性肛裂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陈旧性肛裂病人6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13-55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12.8月;合并哨兵痔62例,肛乳头肥大40例,两者兼有者38例,半皮下瘘7例。合并混合痔或其他肛门疾病不做为本组选择病例。

    1.2 治疗方法:按肛门缝合伤口术前准备。骶麻成功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手指扩肛,显露肛裂部位,在肛裂正中做一纵切口,上自齿线上0.3cm,下至肛缘外1cm,切断栉膜带,哨兵痔、肥大肛乳头、潜行瘘等一并切除、以电刀烧灼裂口溃疡面,使其成为新鲜创面。在上口下方肛缘外坐一带蒂倒“V”字形全层皮瓣,将皮瓣牵入肛管上口内,皮瓣尖部与切口上端直肠粘膜缝合,两侧与肛管伤口边缘缝合,皮瓣中央加压缝合一针,已达消灭死腔的目的。若切口张力过大,为防止皮瓣缺血性坏死或缝合处裂开,可在皮瓣两侧各行1-2个0.5~0.6cm减张切口。然后与截石位3点或9点肛缘外1cm处作-1.5cm长的放射状切口至皮下,左手食指伸入肛内,经括约肌间沟找准内括约肌位置,右手持弯蚊式钳于皮下向肛内钝性分离至内括约肌下方,挑出内括约肌并以电刀切断,压迫止血,同时扩肛至3~4天,以后每次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换药,7~10天后拆线。

    2 治疗结果

    本组68例全部一次性治愈。其中6例因切口感染或部分裂开二期愈合,12例肛缘水肿,但均于5-7天后自行消退。皮瓣愈合时间7-15天,平均8天。未发现肛门狭窄,粘膜外翻及大便失禁等并发症。随访1-2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陈旧性肛裂持久不愈合的原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内括约肌痉挛、裂口局部缺血及反复感染所致慢性溃疡,以及局部纤维化所致的肛管狭窄。因此,对陈旧性肛裂伴肛门口径窄小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解除痉挛的内括约肌,恢复肛管正常血供,同时应扩大肛门直径。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侧方内括约肌切断、肛管后正中切开松解、肛裂切除术、皮瓣移植术或纵切横缝术等,这些手术方法各具有优缺点。其中纵切横缝术由于横缝导致切口张力增加,术后易产生切口裂开或水肿及疼痛,同时因横缝处易存留粪渣,导致切口感染,从而影响伤口愈合时间。其他单纯术式又难以彻底解决陈旧性肛裂的各种并发病理改变。我们采用Y-V肛管成形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既能很好地解决陈旧性肛裂的根本病理改变,又着眼于皮瓣两侧的减张切口及中央加压缝合的运用,使肛裂皮损处由健康皮瓣完全覆盖,促进伤口的愈合。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是为了避免后位内括约肌切断造成的血肿、死腔等影响皮瓣移植的成功率。本术式操作简便掌握,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百拇医药(崔虎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胃肠外科 > 直肠、肛管疾病 > 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