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4
编号:13746952
丙硫氧嘧啶致寒战高热1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4
     【关键词】 丙硫氧嘧啶; 寒战高热

    中图分类号 R58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4-0153-01

    丙硫氧嘧啶(PTU)属于硫脲类,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疹、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而寒战、高热比较罕见,现将笔者临床中遇到的1例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5年前因烦躁、多汗、乏力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后缓解。7天前,因心悸、乏力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查体:体温36.1 ℃,脉搏10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 mm Hg。神志清,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软,肝脾未及。甲状腺功能结果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51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0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0.011 μIU/ml。血常规示白细胞8.29×109/L,中性细胞比率70%,淋巴细胞比率28%,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7%。给予丙硫氧嘧啶50 mg,3次/d,口服,心得安10 mg,3次/d,口服。服用后4 h,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0 ℃,无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给予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第二天又出现寒战、高热,给予上述处理,症状缓解。考虑为丙硫氧嘧啶所致,遂停药,给予他巴唑口服,患者未再出现寒战、高热情况。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丙硫氧嘧啶为最常用的抗甲状腺药,能抑制过氧化酶系统,使被摄入甲状腺细胞内的碘化物不能氧化成活性碘,从而阻断了甲状腺内的酪氨酸碘化酪氨酸的缩合,抑制了甲状腺素的合成。另外,在甲状腺外本品抑制T4转化成T3,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得到缓解。口服后吸收迅速,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1~2 h,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5%~80%,血浆半衰期为1~2 h。体内药物主要浓集在甲状腺中,因而其作用时间要比半衰期预测的长,在甲状腺内的药物比血浆中药物消除慢一些。有3%~12%的用药者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疹、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关节痛、肌肉痛、厌食、红斑、脱发、头痛、嗜睡、神经炎、水肿、涎腺及淋巴结肿大、肝功障碍、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其中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为0.3%~0.6%,多在用药2~3个月内出现,其前驱症状为发热、喉痛、皮疹、肌痛、虚弱、感染等,发展迅速,可导致死亡,该患者无上述症状,且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因此排除这一副作用。而丙硫氧嘧啶导致药物热比较罕见[1]。本例患者为甲亢复发复治病例,过去有间断服用丙硫氧嘧啶史,此次入院再次服用丙硫氧嘧啶时出现寒战发热,停药后寒战发热消失。该患者丙硫氧嘧啶所致药物热诊断成立,已排除感染及其他引起的发热。所以过去曾有丙硫氧嘧啶服药史,无寒战发热者,不能排除再次服药时发生寒战发热的可能性。药物热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准,易被临床医生误诊为感染未被控制,而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导致延误病情,重者危及生命。因此请大家在临床工作中注意鉴别,避免误诊、误治,否则可能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姜黔峰,陶明,邓宗琴.丙基硫氧嘧啶致药物热一例报告[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5):506.

    (收稿日期:2012-04-13) (编辑:李嫚), http://www.100md.com(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