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3
编号:13657533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3
     【摘要】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4年2月门诊以及住院部124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在所有患儿生后14 d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生后10个月采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MDI、PDI评分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减少智力发育异常的发生。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032-02
, 百拇医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尤其是新生儿分娩前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宫内窘迫或者出生时窒息缺氧引发的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者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也是我国小儿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更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1]。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低亚温对于足月儿轻-中度缺氧缺血脑病有效,但是对于严重的患儿或者持久性脑损伤的患儿的治疗作用仍然有待研究。神经保护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尤为重要,因而促红细胞生成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对神经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笔者所在医院对62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4年2月门诊与住院部124例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入院时日龄不超过72 h,无严重的先天性异常,例如染色体异常、脑疝或者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等;无合并头部产伤或者颅骨骨折而致使大量颅内出血或贫血,体重≥2.50 kg,患儿母亲无严重心、肺、肾疾病,入院前没有进行任何特殊治疗。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试验组患儿男31例,女31例,胎龄37~42周,平均(39.1±1.1)周;对照组患儿男32例,女30例,胎龄38~42周,平均(39.2±1.2)周。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常规治疗,包括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维持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和正常的血糖,控制惊厥以及颅内高压;纠正患儿体内的酸碱平衡,治疗其原发病与并发症,并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包括听觉、感知觉刺激、视觉以及主动和被动肢体的训练。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所有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90)治疗,每次300.0 IU/kg,首次进行皮下注射,以后静脉注射,3次/周,连续治疗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患儿都于生后14 d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生后10个月采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评定。

    1.3 疗效评定指标

    患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35分则为正常;评分<35分则为异常。生后10个月采用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对所有患儿进行评定,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满分为100分。
, http://www.100md.com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进行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试验组评分正常者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生后10个月Bayley婴幼儿发展量表MDI与PDI比较

    两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比较,试验组MDI、PD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指围生期缺氧窒息使得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新生儿自身脑血管发育以及局部代谢特点有关系,是难以避免的,它可以直接影响新生儿远期预后,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发育障碍,出现永久性伤残,例如认真障碍和脑瘫等,是人们长期关注的一大问题[3]。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由肾脏分泌的用来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是血中促进红细胞生长因子之一,可以通过和红细胞膜上特异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促进红细胞增值、分化作用,是目前治疗肾性贫血以及新生儿贫血的常规药物,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4-6]。据有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因子,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7-8],主要机制有:(1)抑制生成自由基;(2)促红细胞存活从而抑制凋亡;(3)神经营养因子作用;(4)诱导血管生长以及新血管生成。随着人们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将成为脑缺血损伤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神经保护剂。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通过血脑屏障[9]。本文研究发现,试验组患儿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7.2913,P=0.0000),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早期恢复,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两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对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远期影响。, 百拇医药(李俊)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