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3
编号:13657601
急诊预检分诊的常见问题和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3
     【摘要】 目的:探究急诊预检分诊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7月收治的急诊科450例患者,对全部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每月各调查150例患者,人手一份,有效回收问卷450份,回收率100%,采用单因素的统计方式,回顾性分析急诊预检分诊的常见问题及成因,提出改进对策。结果:以单因素统计法显示,急诊问题包括等候时间过长、缺乏统一的分诊标准、护士凭借经验分诊、未追踪急症患者的转归、预检信息录入单一、预检分诊人员缺乏。结论:通过实施非急诊患者去门诊就诊,增加护士人数,每位患者均监测生命体征,完善信息录入,提高服务意识等整改方案,解决急诊预检分诊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 护士服务; 预检分诊; 急诊;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163-02

    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同时,医院就诊人次也不断上升,加剧了急诊工作的负担。急诊预检分诊是患者前往急诊科面向医护人员的起始站,也是处置突发应急事件、协助解决医患纠纷的关键窗口,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急诊患者的治疗效果 [1]。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7月收治的急诊科450例患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急诊预检分诊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靠的解决措施。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7月收治的急诊科450例患者,分三次调查。其中,男246例,女204例,年龄15~84岁,平均(53.2±2.8)岁。患者所属科室包括: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儿科,四个科室的医生均长驻急诊科。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设有分诊台并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外科诊室里有清创室一间,均由急诊外科统一处理,如若无法完成处理,则由相关科室医生会诊。三次调查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急诊科450例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每月各调查150例患者,每名患者发放问卷1份,有效回收问卷450份,回收率100%。采用单因素的统计方式,在问卷中设置急诊预检分诊的常见问题项目,并统计每个问题所占的比例。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450例患者分3个月调查,发放450份调查问卷,急诊问题类型及出现比例最常见的问题为等候时间过长,其次为分诊标准不统一,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急诊问题的危害与不足

    本次研究显示,87.6%的患者认为急诊等候时间过长,患者候诊时间过长,均在10~30 min。当就诊、抢救的患者所患疾病较多时,由于分科细致,不同科室医生的相互推脱,拖延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医患、护患纠纷一触即发。67.6%的患者认为护士凭借经验分诊,急诊分诊台要求护士具备一流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没有医生的情形下,护士要扮演咨询者、观察者、评估者、辅导者和接诊者等多重角色,还要力求用最快捷的时间判断患者病情,并按时处理。因分诊标准的不统一,护士仅凭主观经验进行分诊,由于工作方法欠科学、法律意识淡薄,降低了分诊水平。62.7%的患者认为未追踪非重症患者的去向,如今,我国大部分医院实施“无限制”急诊,候诊时间的不断拖延极易诱发矛盾和分诊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救治的质量,给二次分诊带来了负面影响。59.6%的患者认为预检信息录入单一,预检分诊的工作量庞大,患者数量多,心情烦躁,不愿登记分诊,只要求尽早前往诊断室就诊,护士在录入预检信息时缺乏应有的关注,信息录入不完整,较单一。53.6%的患者认为预检分诊人员缺乏,因急诊护士同时承担着急诊挂号与抢救高危患者的工作任务,分诊台又只有一名护士,任务繁重,有时不能按时通知相关科室,引起患者及其家属不满。
, 百拇医药
    3.2 急诊问题的形成原因

    急诊门槛低,未能有效执行急诊分级制度;要接受门诊的患者未及时与门诊取得联系,造成大量非急诊患者到急诊就诊,延长了需接受急诊就诊的患者的等候时间[2-3]。同时,由于患者的绝对数量多,所患疾病的程度不一,急诊等级不明晰,导致轻重患者混杂造成急诊时间过长的问题。因专科医生到诊慢,医生问诊查体不够严谨,分诊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在监测生命体征时有遗漏患者的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才开始注重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并逐步由“分科分诊”到按病情分诊转变,然而,由于现今并未形成一体化的急诊预检系统,所沿用的“绿色通道”方式可以保障急性高危患者的治疗,却对非重症的急诊患者缺乏显著的等级区别,尤其是急诊属于C区的非重症患者的去向,没有实时追踪。急诊就诊的患者要前往辅助科室,如检验室和CT室等接受必要的检查,特别是在夜间,因急诊护士同时承担着急诊挂号与抢救高危患者的工作任务,分诊台又只有一名护士,任务的繁重与护士数量构成了矛盾[4]。

, 百拇医药     3.3 急诊预检分诊的改进对策

    3.3.1 科学分流非急诊患者,优先诊治危重患者 针对不属于急诊范畴的患者,急诊护士应立即劝说其到相应门诊进行就诊,以切实减少急诊就诊的等候人数,缓解患者的就诊压力,提高诊断质量。要坚持优先诊治危重急诊的原则,危重急诊拥有优先诊治的机会。针对危重患者要运用绿色通道的形式,推行“先抢救再挂号,先抢救再付费”的制度模式,预诊护士要对那些病情危急、处于死亡边缘或亟需立马抢救的患者,一边询问、一边检查,一边抢救、一边护送到抢救室,并与负责抢救的医生和护士交接班后再返回分诊处挂号,并告知相关人员到位[5]。

    3.3.2 选拔高年资并富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增加护士人数 首先,医院领导阶层要严格把控分诊护士的准入关,要选拔和培养高年资并富有临床经验的护士,新进急诊分诊护士要接受规范化的分诊培训,经考评合格后方能上岗[5]。其次,急诊分诊护士在日常利用晨会交班的机会,共同探讨疑难或误诊的病例,经过彼此交流经验,着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处置应急突发医疗事件的能力;再次,引领高年资的护士熟练掌握并具备急诊分诊技巧,精确地采用“望”、“闻”、“问”、“切”及规范化的预检策略迅速评估,精确分诊。所有急诊分诊护士均要佩戴好胸牌,转变服务态度,实施24 h站立式服务,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为缓解护士人力紧张的矛盾,急诊台要增加护士人数,护士还要自觉运用各项分诊技巧,深化对预检分诊重要性的理解。, 百拇医药(王萍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