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35期
编号:12982304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5期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且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导致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该病主要因心肌收缩力明显不足时降低心排血量的同时出现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伴随症,致使肺部周围循环不足或肺部淤血,缺氧为此类患者主要表现。缺血性心力衰竭有较差预后,尽早开展理想的血运重建与给予科学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临床一直以来将血脑利钠肽素(BNP)作为唯一一个可经由血液检验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评价的指标,在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及心功能评估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但实践证实部分患者BNP水平并非正相关于其病情严重程度,且BNP在发现更早期心力衰竭与评价预后方面也有明显局限性。

    对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因交感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异常激活且血流动力学处于紊乱状态,会收缩肾脏血管,减少肾脏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导致肾脏继发性损伤,且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中诸多药物可能也会损伤肾脏功能,加之慢性心力衰竭晚期收缩性心功能不全发生后会降低心排血量,致使肾组织处于灌注不足状态,减少肾流量后导致肾功能不全[3]。为此,临床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与患者肾功能密切关联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