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9年第19期
编号:13420372
中风后痉挛的治疗及影像学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9期
     【摘要】 中风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是临床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上传统治疗效果差,根本原因是对痉挛发生的中枢机制并不明确。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重复经颅磁刺激(research on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痉挛的最新研究和痉挛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痉挛; 中风; 重复经颅磁刺激; 磁共振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9.0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9-0-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Imaging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YUAN Mengzhe,JIANG Wei,ZHAO Xin,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9,17(19):-188

    【Abstract】 Post-stroke spasticity(PSS) is a common dys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and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stroke rehabilitation.At present,traditional treatment is poorly effective,the underlying reason is that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spasticity is not clear.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test research on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asticity central mechanism.

    【Key words】 Spasticity; Strok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gsu Province Rongjun Hospital,Wuxi 214035,China

    中風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20%~46%,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痉挛的定义尚未统一,1980年Lance[3]提出定义:痉挛是一种以速度依赖为特征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并伴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2005年Pandyan等[4]对痉挛提出了新的定义: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一种感觉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间断或持续的肌肉不自主运动。现阶段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物理疗法结合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但注射治疗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且时效性短,而传统物理治疗效果较差[5]。以上治疗均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根本原因是对痉挛发生的中枢机制不明确。因此,探索有效减轻脑卒中后痉挛的方法及痉挛的中枢机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 痉挛的治疗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之一,由Barker等[6]在1985年首次提出。TMS是一种利用一定强度的时变磁场在脑内诱发感应电流,调节脑内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的技术,具有无痛、无创、非侵入性等优势。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对于中风患者来讲,rTMS对皮质活动的影响比TMS更强[7-8]。rTMS最大刺激深度达到6 cm,因此可以刺激到大脑深部神经元,从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以达到治疗痉挛的目的[9-10]。

    目前rTMS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但有关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报道较少,且多为临床效果研究。有研究中采用1 Hz低频rTMS刺激卒中患者健侧半球4周后,发现与单纯康复治疗相比,1 Hz rTMS可更有效缓解痉挛[11]。Málly等[12]发现对传统康复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多年中风患者使用rTMS,依然可以改善肢体运动和痉挛情况。Kakuda等[13]将作业疗法与rTMS结合,对15例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进行15 d

    干预,发现治疗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FMA评分、WMF测试均有改善,证实低频rTMS联用作业疗法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伴痉挛的患者有效。Yamada等[14]将rTMS、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和作业疗法联合应用,发现该三联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有明显疗效。Naghdi等[15]对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运动皮质区进行rTMS治疗,1周后患者MAS、FMA、起立行走测试和H反射、MEP等神经电生理评估均有提高,表明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明显改善。Du等[16]用3 Hz、1 Hz rTMS和假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5 d的治疗,结果显示rTMS组比假rTMS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undik等[17]研究表明,23例卒中后痉挛患者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和上肢痉挛评分(MAS评分)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提示应用运动相关量表作为评价痉挛的指标具有参考意义。, http://www.100md.com(袁孟哲 蒋为 赵昕 张驰)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