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2期
编号:13173092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预警因子的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期
     3.5 长Q-T间期

    李彬等[11]认为Q-T延长综合征是一个功能异常的、可能由神经因素引起的可导致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征。由遗传产生的Q-T延长综合征有两种类型,一种伴有耳聋称为Lange-Nielsen综合征,另一种不伴有耳聋称为Rimano-Ward综合征。李迪俊等[12]研究证实有些长Q-T间期患者中不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出现有症状的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速。对已经发生过尖端扭转性室速者,应给予积极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近来,Q-T延长综合征的基因研究已取得进展。获得性Q-T间期延长大多由于抗心律常药物,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引起。像先天性Q-T延长一样,可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而导致猝死发生。Q-T间期正常儿茶酚依赖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可以用p阻滞剂治疗。先天性Q-T延长可能与交感神经失衡有关,Marrouche等[13]报道精神上意外打击可引起心律失常以及猝死,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行为异常与猝死相关,特别是容易感情冲动的女性,可能发生猝死。于忠祥等[14]认为一些尖端扭转性室速与正常心跳的偶联间期较短,这种情况有家族性倾向,与自主神经异常有关,12导联心电图上O-T间期正常但心室颤动及猝死发生率较高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