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47
编号:13674927
污点女孩和选择的力量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幸福家庭》 20147
     有一个大学生给我来信,列举她过去生活中的许多污点,说这些污点让她如此烦恼,生活都无法进行下去了。

    她所说的污点,是指成长过程中犯的错误,说起来这些污点每个人都有,但她不允许自己有。她想到在高中时自己装得很严肃,其实是不敢真实表达自己,以致给同学造成了误解。现在巴不得把过去所有的同学都找回来,对他们说:“其实我不是那样的。”听说有一个同学因病去世了,她就忍不住想,那个同学应该等她解释后再死。还有,曾经经历的一个一个害怕的场景,说过的某一句不该说的话,以及许多该做没有做、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做的事……便觉得过去全都是“污点”。到了现在,她在生活中不管看到什么,都觉得脏。如,妈妈剔牙,自己在电脑上打下一个不好的字,头脑里出现一个不好的念头,都是脏的。甚至,在她看来,时间都受到了污染,变脏了。为了消除它们,她发展出一种象征行为:每天不断洗手、洗澡,甚至想把家里的电脑洗一遍,把自己的大脑洗一遍,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时间全都集中起来洗一遍。她反复对自己说:“只有把这一切都洗干净了,我才可以放下过去的污点,开始新的生活。”

    过去不可改变

    生活是一条流动的河,过去发生的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与生活一起流动,不可能回到从前。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古希腊人就有一个观念:过去是无法改变的,神也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在人的内心里,却有一种欲望或冲动:想回到过去,想改变过去。因为过去发生了不幸,留下了遗憾,造成了损害,留下了创伤,我们不情愿放手,不情愿让其成为过去,甚至不惜丢下现在的生活,要去抓住过去。过去抓不住,却在丢失现在。

    现在,她读大学,在为高中发生的事情后悔,把现在需要做的事放在一边不管。设想一下将来,她大学毕业(如果能毕业的话),会不会为她现在所做(以及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后悔呢?那么,她的后悔就没完没了了。正如我们现在无法改变过去,将来我们也无法改变现在。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现在。人生有不同的阶段,如同植物生长的季节,每一个阶段要长什么,就专心去长什么,误了这个季节,再去后悔,就晚了,再去补偿,就难了。

    苦难会变成资源

    过去发生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些事情造成的影响,却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看其用怎样的方式。一个人要改变过去对其的影响,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投身于现在——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而为、为所当为。

    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环境的不良,事件的打击,条件的缺乏,给他造成许多的艰难和痛苦。但他还是经过努力,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当他回首往事时,一定不是抱怨过去的苦,不是要洗刷过去的污点,反而会说过去的“污点”怎样锻炼了他。原来,那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我想到一个故事,说有一群阿拉伯人要经过一个沙漠,去寻找他们想要的生活。在旅途中,他们经过一片石头滩,看到那里有各色各样的石头,他们就捡了一些石头,装进口袋,背在身上。但旅途是漫长的,后面的路程变得艰难起来,石头在他们肩上变得越来越沉重。于是,有些人把石头扔掉了,有些人保留了一些,有些人一直背着石头往前行进。最后,他们走过了沙漠,到达了目的地。当这群阿拉伯人坐下来打开口袋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一路扛過来的石头竟然变成了黄金!

    跟随生活朝前行进,在行进的过程中,过去的污点就会经历一种转化,变成生命的资源。

    斯皮尔伯格的童年故事许多人都不知道,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幼年时期有一段奇特经历,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皮尔伯格是个孤儿,被送到一个孤儿院。这个孤儿院有一个规定:这里的每个孩子每天都要受到一次体罚,这没有选择,但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挨打——早晨起床之后、中午或晚上睡觉之前。

    所有的孩子都选择把挨打的时间尽量往后拖,最后拖到晚上睡觉之前。只有一个孩子,选择在早晨起床后挨打。这个人就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想法是,反正这一顿打是免不了的,那么,晚挨打不如早挨打。早晨挨过打了,就不用担心了,他就可以轻松度过一天中的剩余时光。而那些一直把挨打的时间往后拖的孩子,从早晨起床就在担心挨打,一天没有过好,到了晚上,这一顿打还是躲不过去。

    我不知道斯皮尔伯格后来是怎样看待生活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折射一种人生态度,即选择是一种能力。

    受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跟被送到那个孤儿院里去的孩子们一样,只要我们进入了人生,这就成了无法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不受苦,我们只能选择受苦的态度,是逃避,还是面对。

    人性有一种本能,就是逃避。即使受苦不可避免,还是想尽量往后拖,反而让生活中可以享受的部分也渗透了担忧。但人性里还有一种直面的趋向,它让人的眼光可以越过受苦的遮蔽,为自己拓出更大的空间去成长。这样的人总会选择用更成熟的方式应对人生之苦。

    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是基于对人生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生活是艰难的,人生不免有痛苦。另一种理解是,生活是容易的,人生必须快乐。抱着前一种人生观的人,对生活有真实的理解,对人生也做好了准备,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生活的艰难,并在受苦中尽量创造快乐和意义。抱有后一种人生观的人,在遇到人生的艰难挫折时,会拒不接受,他们抱怨、躲避,不但躲不掉,反而让自己生活得很不快乐,也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有一些强求在生活中必须每时每刻都快乐的人,发展出了心理症状。

    受苦是一样的,但受苦的意义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在很小的年龄就会显露出来。在孤儿院的那群孩子中,斯皮尔伯格显露出他的成熟来。也正是基于此,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成熟而丰满的人生。

    两块巧克力

    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按实验心理学家的安排,在讲台上放了一大堆孩子们喜欢吃的巧克力。然后对孩子们说,谁想得到一块巧克力,现在就可以来取一块。如果谁愿意等十分钟,他就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在这个规则之下,孩子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实验心理学家在实验之后,分别对做出不同选择的两组孩子进行很长时间的后续观察,发现他们在后来的人生选择中也会有所不同。那些较早就发展出“延缓享受”能力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采用更为理性、成熟的态度和方式在生活中做出选择,较少受到诱惑、情绪的控制。

    “意义疗法”的创导者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讲过一段话:“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成功,我通常会告诉他们,我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即使是件很小的事,我也会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是再大的事,我也会像处理小事一样冷静以对。第二个原则是,我凡事能早做就早做,不会拖到最后一刻。第三个原则是,麻烦的事先做,轻松的事放后头。”

    人性里总有一些惰性因素,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阻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因素如回避受苦、拈轻怕重、避难就易、做事拖拉等等。然而,不管是斯皮尔伯格的故事,还是弗兰克尔的话,都反映出他们对这些惰性因素有所觉察,并且能够超越,从而做出直面的选择。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http://www.100md.com(王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