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30216
上海人的称谓密码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幸福家庭》 2019年第1期
     过去的上海,就是工厂化的上海。路人相见,问个路、借个火,都举手招呼“师傅”。这就是尊称,因为师傅传授的吃饭手艺,是可以养家糊口的。上海人信奉“荒年饿不死烧饭的”,手艺比文凭金贵,师傅比老师吃香。技工凭手艺吃饭,是铁饭碗。有些人一旦退休,“黄老”就变“老黄”,黄老是尊称,老黄则是俗称。但“老师傅”的“老”,不是老黄的老、老朽的老,而是老头子的老。老头子在场面上是可以摆闲话的。摆闲话,又叫“一句闲话”,指的就是能一锤定音。比如,老师傅敢与老板发火:“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其他人敢吗?

    改革开放后,上海从工业中心转为金融中心,传统制造业淡出,车、钳、刨不需要了,老师傅自然也不需要了,称呼也随之悄然改变。上海人相互间的招呼,代之以“朋友”。“朋友”二字,像一碗水的水平面,没有高低。朋友之间,香烟不论好坏,你敬我、我敬你。“朋友朋友,碰碰揩油”,尽管戏谑,但透露出平等意识。

    上个世纪的上海人,见了熟人,不分高低,拍拍肩膀,平等的意识没有变。再后来复古了,如同旧时代,男人间称兄道弟,女人间以姐妹相称。但称呼里依然暗藏着上海人亲疏远近的密码:“老伯伯”是辈分尊称,“大伯伯”才是血缘敬称;“阿哥”是辈分,“大阿哥”是骨肉;“老阿姐”是客气,“大阿姐”是家里排行。凡嵌有“大”“小”的,都暗含着血缘关系。这就是上海人的称呼密码。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称呼女性为“小姐”,侬自然不是熟人,肯定不是上海人,也不是外地人,而是个书呆子。“小姐”二字,过去是尊称、嫩称,现在变成了一个充满歧义的词。上海女人听到这二字,回应:“那娘才是小姐!”那怎么称呼呢?同性之间,称“阿姐”“阿妹”。男女之間,若刚好又是同姓,上海人的老式称呼是“本家妹妹”,亲切得让你推也推不开。

    倘若称呼“先生”,那么侬就是陌生人,隔得很远,远到天涯海角。上海人待侬一客气,就生分了,就有距离了,就有戒心了,就只能说客气话:“今天天气?哈哈哈……”上海人谓之“假客气”。既然假字开头,那么就没有实话了。比如早上见了,招呼一句“吃了吗”,那么没吃过,也要说“吃过了”。因为实话实说“还没吃”,那就是“不客气”了,就是“逼”着对方请侬吃早饭。计划经济时代,“但地主家的粮食也不富裕呀”(电影台词),回“还没吃”就是让问的人下不来台阶,因为彼此还没有亲密到随便请客吃饭的程度,不可能真请你来家里吃饭。这就是不会聊天,一句话把对方噎死了,用上海话说就是“将军”,所以要客气来客气去,没吃过也要说“吃过了”。虽然那是句假话,但假话就是客气闲话,客气就是假客气,就是会说话,是为了文明必须犯的“美丽的错误”。礼貌与虚伪是硬币的两个面,相辅相成。
, 百拇医药
    倘若是老朋友,早晨在路上见了,拍拍肩膀:“走,陪我喝早茶去。”而绝不会问“吃了伐”。朋友之间讲客气话,就是瞎讲,上海人口头语:“瞎讲有啥讲头啦!”不客气,才是真客气。旁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对宝货。这时候吃过了也得去,否则就是不给面子,舍命陪君子,绝对老朋友。

    新世纪了,上海人见面的称呼又变成:小名+尊称,比如曾经的学生见了我叫“大伟老师”。小名表示亲切,尊称表示敬重,亲情有了,感觉也有了。你可以从这个称呼判断,他一定是上海人家。这也是上海人的称呼密码。

    现在的上海,是中国化的上海,也沾了点海外的风气。于是上海的尊称又裂变了、分叉了,见面就称呼“老板”,就连象牙塔里的研究生也称导师为“老板”──他攥着你的课题经费,就像老板一样,卡着你的生命线──生活费呢。而有些老板见着当官的就低头哈腰,所以现在上海滩的酒席上,有人开始见面就称“领导”。然而,这是上海人的口吻吗?以前上海人并不动辄把“领导”挂在嘴上的,这说明上海人的称谓密码又有了新变化。

    (摘自《新民晚报》2018年10月19日), http://www.100md.com(李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