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3.10.29
编号:2603
医生先要主动改变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3.10.29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北大医学人文研究院王岳教授一致认为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医院中,虽没有严重的医患对立事件,也看到了很多态度和蔼的医生,但在医患这几个一来一往的对话间,小摩擦仍时有发生。患者觉得医生冷漠、急躁、不耐烦;医生觉得委屈、无奈、不被理解。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郭应禄的话说,这种状态可称为“对立的委屈”,即患者的委屈来自医生,医生的委屈来自患者,各有不满。

    究其原因,郭院士认为,医患间缺乏信任为其一。“必须承认,现在的医生和过去我们从医时不太一样了。过去社会各个行业间还比较平等,心态也更平和。我们不需要开那么多会,能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也更多。医生跟患者接触少、沟通少、不亲近,自然就会缺乏信任感。”作为一名行医几十年的老医生,郭院士说,他主张医生能有所担当和改变。“我一直认为,白衣天使不该是某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称号。当白衣天使,就要有自己的责任,有时也需要退一步。或许一时受点委屈,但换来的会是好的结果。”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教授也认为,改变应从医生主动做起。国内特别常见的一种医患摩擦,病人问这问那,医生被问急了,冷冰冰甩出一句:“到底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王岳说,这只能说明在社会发展趋势中,医生落在了后面。“患者问的多、问的细,不是为了找麻烦和挑战医生的权威,而是想要确认。”

    王岳告诉记者,现在医生行业还在讨论自己是不是服务业。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向“以人为本”发展,比如,警务办事大厅已被命名为“服务大厅”,医生为什么不能把姿态放低呢?再对比国外,国内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国外医生以帮助患者为己任;国内医生做主角,个别医生还会把治病当做修理机器,国外却是病人当主角;国内医生秉承的是家长式,医生说什么,患者就要听什么,国外采取的是互动式,主张交流。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改变心态,把帮助患者战胜病魔、战胜心理恐惧当做目标,就必然可以减少摩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