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0.13
编号:24464
未来一半人能过百岁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3日 生命时报 2017.10.13
     受访专家: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李建明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程 瑜

    本报记者 张 芳

    如果你能活到100岁,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英国伦敦商学院两位经济学教授在新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以下简称《百岁人生》)中,对此做出了设想和详细阐述。他们强调,在越来越长的人生中,你必须提前做好规划,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每两人就可能有一个百岁寿星

    《百岁人生》的两位作者分别为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前者出版过多部畅销经济学著作,两次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世界顶级管理思想大师;后者还是英国牛津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核心成员。两人在新书中预测,未来的人们活到100岁将是大概率事件,应当做好心理准备。
, http://www.100md.com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明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肯定地说,未来人们活到100岁的可能性很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做过一项统计,从1840年开始,每年人类寿命以约3个月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速在加大,2001~2015年的15年间,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5岁以上。

    单就我国而言,建国初期,国民人均寿命为40岁左右;至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6.34岁。而在日本,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3.4岁,百岁以上老人超过6.7万。另有一项相关预测给出的答案更加鼓舞人心:2007年出生的“00后”,活到104岁的概率高达50%。也就是说,2007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中,可能每两人就有一个是百岁寿星。李建明认为,随着人们寿命的进一步增长,获得百岁人生将不再是极少数人的特例。

    “三段式”人生不适合长寿时代
, 百拇医药
    《百岁人生》一书认为,现代人的人生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上学、上班、养老。这种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更适合六七十岁的人生,但当人们都能活到100岁时,“三段式”生活就会受到冲击。其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你只能活到七八十岁,60岁退休时攒的钱或许已经足够养老,但如果你能活到100岁,存款显然就不够了。要想适应长寿时代下的生活,你需要重新划分人生,打破传统的“三段式”,将一辈子分成四五段,甚至七八段,每一段设置不同的主题,学习、工作、休闲、养老的边界不再明显。作者认为,“三段式”人生好比一场时间不长的音乐会,听完三个乐章就结束了;“多段式”人生则像一场时间很长的跨年晚会,需要更多相对短小的节目,且要安排好休息和去厕所的间歇,只有如此,整台晚会才能撑下来。此外,人们做选择时会越来越慎重,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婚恋时间普遍推迟。许多人不愿结婚,并不是因为时间少、工作忙,而是因为不愿意草率做出选择。

    李建明说,生命长度的增加,肯定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变化。“在只能活到四五十岁时,每个人都按照传统,匆忙做事,过完一生。而当我们都能活到八九十岁,就有了更多时间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么过,也有了更多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完成自己的梦想。”
, http://www.100md.com
    他认为,这些改变应当发生在生命的中后段,至少会在50岁以后。虽然可以终身学习,但集中、全职的教育仍然应以青少年时期为主,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需求度最高。50岁后,生育期已过,经济稳定,子女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自己身体也还健康,就可以考虑有所改变,无论是决定休息一下,还是读书充电,都可随心所欲。随着健康寿命的延长,六七十岁后再就业也未尝不可。总之,人们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弹性安排生活,“上学、上班、养老”之间不再是前一点到后一点的单向直线关系,它们可能有分岔,也可能会交叉。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程瑜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说,“三段式”人生并非现代社会的主流,它仅仅产生于最近的几十年间,且对我国广大务农人员并不适用,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退休年龄”一说。“至于学习,本就应该是终身的。比如,医生、护士、教师等职业就要求必须参与继续教育,以满足技术更新的需求。将学习狭义化为小学到大学阶段,并不合适。”但程瑜也表示,面对人类寿命的延长,我们确实应当提前做些准备。
, 百拇医药
    提前计划,有备无患

    程瑜认为,寿命延长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国家养老负担加重,因此,国家政策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调动劳动力;如何实现更好的社会保障,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无忧。“未来,人们的健康寿命越来越长,60岁时不仅精力旺盛、经验丰富,个人负担也最小,若匆忙退休,就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浪费。”程瑜说,当一个人的退休时长超过工作时长,必然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现在,国家已在商讨延迟退休问题,重新界定中青年及老人的年龄也正在酝酿中。这些都将成为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的举措。

    寿命延长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发达国家会率先面对。在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借鉴。例如,很多国家虽有退休年龄,但没有退休界限,官方划定的年龄主要用于确认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是否继续工作取决于老人的意愿。李建明认为,国家还应完善老年人再教育制度,将正规大学开放给老年人,让他们与年轻人一起学习,获得正规学位。《百岁人生》预测,类似这样的跨年龄交往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因为在长寿时代,年龄已经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和水平,各年龄段之间的代沟将被彻底打破,人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不同年龄段的新朋友,“忘年交”会越来越普遍。

    个人层面上,《百岁人生》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两条建议。首先,不要急着埋头赶路,要经常停下来放松一下,给生命留出一定的空白,更利于你看清人生,做好选择,旅行就是个不错的选项。其次,从现在开始重视个人无形资产的积累。安德鲁·斯科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有三种无形资产对长寿尤为重要:生产性资产,也就是你的知识和技能;生命力资产,包括身心健康及稳固的社会关系;转型资产,也就是应对变化的能力。

    中国正在经历巨大转变,人均寿命也在六七十年间提升了36岁,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未来社会将会出现更多“四世同堂”现象。面对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安德鲁·斯科特提醒:“不提前计划,就会遭殃。”▲, http://www.100md.com(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