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9.08
编号:88020
双心医学 打开治病另一扇窗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8日 生命时报 2020.09.08
     胡大一

    当年我在北大医院工作时,常看到很多中青年女性心电图有ST-T波改变,那时都一律诊断为冠心病。我和当时的心内科主任邵耕老师都感到很困惑,一个月经正常的女性,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患冠心病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这些人多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仔细询问病情,又都与活动无关,和心绞痛症状不一样。后来,我偶然看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理念,“要重视非精神心理科室的精神心理问题。”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突然意识到,人是心身互动的,再去仔细问患者,发现很多躯体症状是情绪问题引起的。

    1995年,我提出“双心医学”概念,希望培养一批既懂心脏,又懂精神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我找到时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探讨双心推广项目,想搞学术机构,或立项做医生培训。当时做了调研,得到的反馈是:不少院长、心内科医生不认可,心理科、精神科医生也不认可。大家的顾虑是,学术上没有这个学科,双心医生的资质如何认证?门诊如何开展和收费?一些同行劝我:“我们是心血管科医生,精神心理跟我们没关系,别走偏了。”于是我决定,还是先自己搞。

    我是带教老师,我把我的研究生攻读方向都调整为双心博士、博士后。于是,刘梅颜、丁荣晶、马文林、张娟……一批年轻医生随我走进“双心医学”的大门。他们先去精神科见习两年,再回到心内科看双心门诊、写双心论文。我的体会是,只要科室领导支持,就不难发现有双心志向的年轻心血管科医生。就拿北京大学的丁荣晶医生来说,2005年因为一个课题研究接触到双心,当时她已经是一位有着丰富心血管病临床经验和CCU抢救经验的医生,随着课题的开展,她对双心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开始自学精神心理学的知识。2007年,她做了我的博士后。

    大约10年前,我们一起出双心门诊,遇到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朋友猝死,自己感到胸闷。他曾去医院做冠脉CT,发现有冠状动脉心肌桥(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医生说,有心梗猝死的可能。年轻人十分担心,最后辞去了工作。他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看病,通过检查确定心脏没问题,当时与我配合做双心的丁荣晶医生建议他吃些抗焦虑的药,患者不同意,医生便建议他去看精神科。病人走后,丁医生说:“患者不太接受双心啊。”我鼓励她:“这很正常,继续做。”没想到过了几天,小伙子又回来了,说:“精神科医生看不了我的病,胸闷心慌的问题他们解决不了,还得请您看。”丁医生笑了,说:“这次您要好好配合用药啊。”患者很爽快地答应,一年左右彻底康复了。经过几年磨炼,丁荣晶对医学有了更高的认识,感慨地说:“以前感觉自己能驾驭各种心血管疾病,做双心后发现,自己才知道一半,双心帮我打开治愈患者的另一扇窗,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

    跟我做双心的医生,收获的不一定是经济利益,但能找到职业的幸福感。很多疾病传统办法解决不了,医生用了许多手段,患者痛苦仍挥之不去。做双心就是用心身合一的思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现在双心已融入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全国五六百家医院推广。我的学生都更加热爱这项事业。(连载26)▲, 百拇医药